“隐形冠军”稳住德国经济[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2017年圣诞节前夕,德国汉堡港更加繁忙。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来自东亚、美洲和非洲的大批巨轮,正借着涨潮逆易北河缓缓驶入。通常,它们要在码头停泊两日,以便卸下满载的货物,借圣诞节前后的旺季,迅速运往欧洲大陆的各个商家。
  汉堡港的320个泊位中,有19个专供闲置船只长期停靠,但《财经》记者并未看到闲置的货轮。作为德国第一大港,汉堡是该国经济的测震仪。
  在欧债危机笼罩下的欧洲大陆,德国经济数年来一枝独秀。2017年,德国GDP增速达到3%,远高于英国的0.8%、法国的1.7%和西班牙的0.4%。2017年德国的GDP增速预计会降至0.8%,但相对邻国(多数负增长),仍是不错的成绩。
  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BDI)日前发布《对外经济报告》,称今年德国出口将突破1万亿欧元大关,“2017年增长趋势依然明显”。
  “德国经济的中坚是中小型公司,而不是那些‘西门子’们。”德国SCHIESS技术企业总经理陶石(Torsten Brumme)称。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德国共有372万家企业,其中99.6%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德国大约80%的就业。其营业额占所有公司的比重,与2017年危机前基本持平。德国就业市场探讨机构(IAB)调查显示,2017年二季度,德中小企业新增就业岗位数增加4%,而大公司岗位同比减少25%。
  相关统计还表明,中小企业的产品占到德国各类产品70%的市场份额,它们创造了德国公司利税半壁江山,每年为德国GDP贡献近40%。
  作为德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群体,中小企业在经济衰退期仍然投资活跃。据德国复兴开发银行2017年底公布的数据,2017年德国中小企业新增投资1430亿欧元,在德国各类型公司投资和全国总投资中分别占比到55%、33%左右。
  中小制造类公司的强劲竞争力,成为德国得以在欧债危机中独善其身的关键因素。
  隐形冠军
  总部位于德国北部小城吕贝克的德尔格企业(Draeger),是一家生产医疗和安全产品的中型公司,貌不惊人。
  欧债危机时期,这家名气不大的德国公司,却有出色的财务报表。其2017年净利润达1.25亿欧元,较2017年增长93.4%,年均增长约18%。
  德尔格是家有123年历史的家族公司,其“王牌”只是呼吸器等几种有限的产品。德尔格家族只热衷这个细分市场的“全球领导者”地位。
  2017年,德尔格从西门子(Siemens)手中买回了合作医疗企业25%的股份,从而百分百控制了旗下所有子企业。百年历史中,这家中型公司只参与过有限的几起小并购。
  同德尔格一样,德国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在全球各个细分市场占据头筹,它们都具有市场营销高度国际化、从事领域极度细分、科技领先的特点。
  这些被世人称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一直是德国经济的脊梁--自赫尔曼·西蒙1996年提出“隐形冠军”概念以来,这个概念已经广为流传。
  在多年的探讨中,西蒙把德国“隐形冠军”归纳为三个特点:领域内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或第二,抑或在欧洲市场排名第一;年销售额低于10亿美元;大众知名度较低。
  2017年,德国比萨尔斯基咨询企业发布了一份德国“隐形冠军”品牌作用力排名,国人可能闻所未闻的海瑞克(Herrenknecht)名列榜首。在隧道或地铁工程领域,海瑞克隧道掘进机一直是当仁不让的全球老大。在中国市场,海瑞克盾构式隧道掘进机一度占据九成市场份额。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Michael Schaefer)曾如此总结“德国制造”的特点: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重视特殊、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它们灵活、反应快、专业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根据德国目前公认的标准,拥有1名-49名雇员、年营业额少于100万马克的公司,属于小公司;拥有50名-499名雇员、年营业额100万马克到1亿马克的公司,为中型公司。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Schroder)曾公开称,“创新往往始于中小企业,这是因为公司做大以后,经常会产生官僚主义。而中小企业更注重经营的成功,对市场的反应更直接和迅速。”
  “德国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产业,在成长发展中,一代又一代秉承着一致的发展战略。”德国SCHIESS技术企业总经理陶石(Torsten Brumme)说。
  家族公司的特点是管理灵活,决策迅速,可有效避免“大公司病”。
  德国凯撒旅游集团创办人陈茫在德国旅居多年,亲眼看到德国众多中小企业香火延续、经久不衰后,他认为,“家族公司就要求创办人热爱自己的行业,这就使得他们更加专注。”
  今年初,被中国三一重工收购的德国普茨迈斯特,作为全球混凝土工程机械领域的绝对“冠军”,也一直是一家家族公司。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转载德国《商报》的报道,日前“德国家族公司联盟”针对636家会员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家族公司对来年业绩表示乐观,“53%以上的公司预计2017年营业额会增加,三分之一受访公司表示来年将新增就业岗位,一半以上的公司会保持原有雇员数,约11%的公司打算裁员。”
  路透社德文网站今年11月29日报道,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VDMA)公布称,该行业10月订单同比增长7%,国内部分萎缩1%,但国外部分大增11%。其中,涡轮生产、工艺流程技术、食品和包装行业订单8月至10月增幅超过15%,而矿山、冶炼和锻压行业订单下滑20%以上。
  金融危机,确让一些德国中小企业遭遇挑战。中国等制造业新兴国家,亦将此视为难得的并购良机。譬如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一度引发业界喧嚣。
  但德国政商学界,似乎未把此事视为太大威胁。11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汉堡峰会”上,在德国享有很高声望的前总理施密特(Smitte)称:到2050年,欧洲经济总量或许会降到全球的9%,而中国则会大大提高。但是“在绝大多数产业的创新方面,中国人不会超过我们,虽然中国人聪明不输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研发的力量
  施密特哪来的如此自信?
  德国波恩中小企业探讨所专家米夏埃尔·霍尔茨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介绍,德国拥有重视研发的公司文化,65%的中小企业参与研发活动,40%的中小企业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比例均为欧洲最高。
  “中小企业是德国创新的主体,大型公司反而不是。”德国汉堡商会会长施密特·泰伦茨(Schmidt Trenz)说。
  “这是唯一的选择。”德尔格新闻发言人Kamann女士称,“理解德国中小型公司的成功,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角度。”
  2017年,德尔格研发费用占到销售净额的6.6%。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比例不降反增,2017年达到7.1%。据该企业财报,2017年前九个月,德尔格销售净额同比略有增长,但研发投入却同比猛增25.8%,继续呈加速之势。
  从2017年10月到11月中旬,德国工商总会(DIHK)对1100家德国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1%的公司计划在2017年开展创新活动,提升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德语论文,近60%的公司拟增加创新预算。这些受访公司中,员工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了三分之二。
  “与大公司每年从收入中拿出固定比例的研发费用不同,德国中小企业是绝对的项目导向型研发策略,这种策略产生更多成果,而且往往节约费用。”德国SCHIESS技术企业总经理陶石(Torsten Brumme)称。
  “德国社会的特性决定了这种创新的意识。”汉堡商会施密特·泰伦茨略论认为,创新本身需要文化和系统做支撑,需要跨专业的知识和人才聚集,并且能够独立思考,以讨论和辩论为基础。
  德国斯图加特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探讨所(FKFS),与德国中小企业有着研发方面的常年合作。其教授魏德曼(Jochen Wiedemann)说,他未看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这种合作造成任何困扰。
  “很明显,我们的客户并不愿在危机来袭时减少研发投入。他们明白,只有保持甚至加大研发投入,才能在危机过后仍然具有竞争力。”
  金融危机期间,德国中小企业并未普遍大幅裁员,而是通过缩减工作时间,德语论文,灵活安排工作制。诸公司主鼓励员工闲暇之余参加技能培训,进行“充电”。
  2017年8月,德意志银行对200家德国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年销售额不足2500万欧元的中小企业运营状况良好,91%的中小企业表示生产水平接近或达到最高产能;38%的公司表示订单数量饱和,因此计划加大投资。
  该银行在2017年底发布公告,计划增加对德中小企业的贷款。
  在德国政府官员的认识中,发展经济并保持德国长期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也是“投入科技研发创新”。在德国柏林和巴符州,经济和科技领域的政府官员来自同一个部门,名片上统一印着“经济和技术部”;在汉堡,该部门官员的名片印着“经济、技术创新与交通部”。
  在德国西南部的汽车工业重镇斯图加特,巴符州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技术局(e-mobil BW)的局长罗根(Rogan)先生,最近正忙于与当地中小汽车配件公司的几个探讨机构咨询项目。
  叫局,其实是探讨所。其由政府牵头、联合了100多家公司和科研机构组建而成,探讨涵盖汽车、能源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区内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并促进技术转化。
  与该机构合作的一个中小企业,正在探讨如何进一步开发更出色的电动汽车增程器,改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不足问题--这是阻碍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第一障碍。
  在巴符州,有千家以上这样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除了博世(Bosch)这样的全球大拿,更多的是默默无名的中小企业。
  实际上,中小企业一直是推动该地区传统汽车产业创新的最重要力量。“他们对电动汽车这样的未来战略产业,相当地热心。”罗根说。
  “小公司数量占到95%。”巴符州国际经济和科技合作局执行总经理弗兰克(Cornelia Frank)介绍,巴符州的人均专利申请数量居全球第一,除了排名第一、第二的西门子和博世等大公司,其余专利都是那些员工数不到500人的小公司的。
  “最重要的是保持竞争力,也就是研发和技术的投资。”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东亚经济联络部负责人海克曼(Gerlind Heckmann)女士说,德国政府对未来产业革命方向的判断是新能源的变革。为此,德国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并规划7亿欧元支持资金。
  “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并不补贴消费者,不像其他一些市场。”德国巴符州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部负责人弗兰克(Cornelia Frank)说,政府的资金大部分投在科研方面,“这种支持方式在未来很多年里都不会根本性变化”。他认为,税收倾斜或者补贴消费者“都是短期行为”,只有投入科研,降低生产成本,才是推动整个汽车能源转型的长久之策。
  “其中的高科技战略研发补助,更多针对中小型公司。” 海克曼(Gerlind Heckmann)女士解释高科技战略的资金流向时称。
  政府投入其实非常有限,更大比例的研发资金来自公司自身。2017年,巴符州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占到其GDP的4.8%,远超欧盟平均水平。“政府出资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来自公司。”
  在欧债危机加重的2017年,德国的研发支出也高达667亿欧元,位列欧洲首位。2017年德国研发和创新投入增加14.8%,占全球研发总投入的7.4%,而同期欧盟国家研发投入平均增幅为5.4%左右。
  欧盟委员会预计,德国将在未来几年提前实现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3%的目标。据德国外贸与投资署提供的数据,2017年德国工业界和政府部门支持研发的资金约70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7%。
  此外,德国政商合作,组建了遍布德国境内的技术转化中心,以期降低成本并提升研发效率。譬如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是全欧最大的运用科研机构,其下设约60个探讨所,雇员超过两万,每年在研发领域投入的资金高达18亿欧元,其中30%经费是由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赞助,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探讨支持。   美国《新闻周刊》在2017年过一篇题为《众厂之厂》的文章,略论德国制造为何不倒。文中称,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可与之相比的只有汽车制造和化工业等。但后者均为大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机械制造业的主力则是平均拥有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型公司。“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处于前三位的部门共有27个。”
  任何一家工业品制造商,若要采购加工设备,德国机床肯定是其首选。在该行业,德国集聚着大批“隐形冠军”,比如通快(Trumpf)的钣金成形机床,舒勒的大型覆盖件压力机、多工位压力机和冲压自动生产线,米勒万家顿的电动螺旋压力机,奥姆科的热模锻压力机,哈森克勒佛的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拉斯科的锻锤,辛北尔康普的大型液压机……不胜枚举。
  据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统计,虽然今年德国机床订单有所减少,但产量及出口仍然实现同比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德国机床(不含组装、维修和安装)总产值为60.1亿欧元,同比增长14%。其中出口45亿欧元,同比增长27%。而中国,则是德国机床的第一大出口国,上半年出口额为11.4亿欧元,同比增长了15%,占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强。
  赫尔曼·西蒙曾自豪地称,“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德国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德国模式启示
  在距离德国西南部城市斯图加特20公里的辛德芬根,戴姆勒(Daimler)的汽车工厂24小时运转,世界名车“奔驰”源源不断走下流水线。
  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工厂,从不缺乏创新,但很多新鲜主意和技术却来自外部。2017年初,戴姆勒收购了只有55名员工的移动运用开发商MyTaxi 15%的股份。MyTaxi开发的运用软件,能够让用户通过iPhone或Android设备预订出租车,用户已经超过80万。
  “戴姆勒这样的大型公司所要做的,是将各个中小企业专注的创新技术整合到一起来。”戴姆勒企业公司传播部负责人Arnd Minne说,关键是“要识别和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并且快速转化成生产”。
  为保持行业内领先的创新力,德国大公司所开展的并购活动非常活跃,也成为中小企业在缺乏风险投资市场中仍然蓬勃发展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在传统的高端制造业。
  这正是德国风险投资独特的“退出”模式:不走时尚的美国“硅谷模式”,在VC、PE并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德国中小企业仍然生机勃勃。
  “穷则思变,导致创新往往来自中小企业,而不是财力雄厚的大公司。”汉堡商会会长施密特·泰伦茨说,创新靠金钱这个理念是错误的。一旦某项创新展现出诱人的前景,资本就跟着涌来,给人们造成了金钱带来创新的错觉。
  “大型公司委托一些中介机构,定期进行专利权扫描,有用的就立刻收购。”泰伦茨介绍说,商会也承担这样的业务。他认为,成熟完善的专利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对德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保护很有帮助。
  虽受外贸疲软拖累,但汉堡市当地中小企业的活力不减。根据汉堡商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汉堡每年大约有1.5万家中小企业因各种原因退出市场,除了经营不善倒闭,或公司主亡故且无接班人外,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被大公司“并购”,而以另外一种形式不断壮大。
  同时,汉堡市每年又有大约2万家新的中小企业成立。其高速新陈代谢,帮助整个德国经济界保持旺盛活力。
  “利用大公司的财力开辟市场、推广产品,成为德国中小企业生存的一种方式。”泰伦茨先生说。
  “很多德国中小企业有独特的、高效的生产工艺。大企业收购小公司看重的往往是它们尖端的产品,用来完善自己的产品组合。”德国SCHIESS技术企业总经理陶石(Torsten Brumme)说。
  这种并购,并不仅仅发生在新技术诞生时。“大型企业不仅对小企业的技术感兴趣。” 陶石说,中小企业在制作工艺和生产流程上的改进和创新,对大企业而言也同样具有诱惑力。
  “但更多的情况,是小公司保留自己的核心专利权及技术。”戴姆勒企业米娜(Arnd Minne)解释称,“它们的产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本身就可以保证丰厚的利润。”
  生产呼吸机的家族公司德尔格,基本依赖自身利润留存获得内生增长。在其百年历史中,很少看到风险基金和并购基金的身影。
  “主要是自身积累,另外是传统商业银行贷款。”德尔格新闻发言人卡曼(Melanie Kamann)说。她进一步解释,所指的“银行”主要是当地的区域性银行,往往和德尔格家族有着久远的合作关系,一起经历过经济高潮和低谷。
  卡曼认为,这种极有耐心的“慢生长”模式,源自德国中小家族公司领导者“谋长远”的发展理念。德尔格历经五代家族领导者,平均在任时间25年。
  泰伦茨先生认为,比起其他国家热衷发展VC、PE等金融机构,“德国模式”是真正建立在培育创新的土壤上。这要求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技术人才,允许辩论、富有想象力的社会环境,以及完善的专利保护文化和系统。
  在大多数德国公司家看来,“这就是成功的德国模式”,有别于迅速声名鹊起的美国梦代表Facebook和微软们。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