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学习德语的时候,老师总是提醒我们少用电子词典,多用纸质的字典,越详细的越好,因为详细的字典中常常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思和例句。可惜那时候不知道这些例句的重要性,为了阅读和理解速度往往只想知道一个词的简单意思。可真正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就容易犯错,因为有时一个德语词有多个中文意思,有时多个德语词只能用一个中文词来解释。这才让我渐渐体会到要真正掌握一个词,必须把它套在句子和上下文中使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学中文也是一样。学生常常只看到一个词的其中一个意思,用在句子中,有时就会出错。比如“帮忙”和“帮助”两个词,是几乎每个学到这两个词的学生都会混淆的,因为直接用德语翻译,只能是“helfen”,简单来讲就是“帮”的意思。所以常常学生会说:“蒋老师,你可以帮忙我吗?”其实这里应该用“帮助”,而不是“帮忙”,可学生一般是先想德语然后在脑子里翻译成中文说出来,所以对他们来说,其实只是想用“帮”这个动词。所以后来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用错“帮忙”,我都会抽出时间来讲这两个词的区别:“帮助”是动词加动词的结构,“帮”和“助”两个字意思相近,组合起来也是“帮”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作为一个动词用,不可以分开;而“帮忙”是动宾结构,“忙”是名词,这个结构是可以分开用的,也就是说,中间可以加定语,比如说“帮一个忙”,“帮什么忙”,“帮我的忙”等等。还有“面试”和“采访”这两个词,德语里面都是“Interview”,所以有时候学生造句说:“我今天要去一家企业采访。”我其实知道他们想说的是去“面试”,但有时也会开开玩笑,问他们的工作是不是记者,因为记者才去“采访”,而要找工作和未来老板见面是“面试”。 这都是一个德语词对应多个中文词的情况。同样地,一个中文词对应多个德语词的情况也不少。其实有的中文词本身就多义,而且意思和用法大相径庭,这就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联想,有时必须死记。比如说“家”,既可指“住家住房”,如“我家在重庆”;又可指“家庭”,如“我家有五口人”。所以说到“我家很大”,德国学生常常理解为有一个大家庭,因为这句话中每个字都可以有对应的翻译:Meine Familie ist gro,直译过来也是“我家很大”。可我们用这句话时是指住房面积大小,而不是家庭成员多少。所以德语Meine Familie ist gro的中文说法是“我家有很多人”。很多学生第一次看到“大家”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大家庭”,而等我解释完“大家”是指所有人之后,学生们往往都非常惊讶,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会和“家”扯上关系。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没有仔细考虑过,想想之后告诉学生说,中国人比较热情,有句俗话叫“四海之内皆兄弟”,都是自家人,所以看到一群人的时候,就称呼所有人为一个“大的家庭”。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科学,但学生们倒也觉得有趣,而且这个词也很容易被记住。不过遇上那些“死缠烂打”的学生,非要想弄懂一个词多个意义之间的联系,我也只得拿出一些有多项意义的德语词来举例,说明有些语法和语言习惯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要学中文就得“照规矩”来。 在带初级班的时候,学生们犯的都是初级错误,德语论文范文,也都与课文上出现的词相关。慢慢走到中高级,来上课的学生就不一定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了,也有好些是自学多年的。他们看的书比较多也比较杂,加上如果没有固定的中国语伴,也没有中文环境,说出来的中文常常令人啼笑皆非。今天上汉学系的口语课,我就遇见了这么一位。 “泰。”马丁突然冒出来一个词。我正讲到素食的好处,前面已经讲了有利于身体健康、排毒养颜、避免禽流感,讲到最后一个好处的时候,说吃素使人性格温和,马丁就冷不丁地说出这么一个单音节词来。我没听清,就要求他再说一遍。“泰!”马丁又大声说。他的发音是极其准确的,可我实在没弄明白他想说的是什么,第一是不知道他到底在说哪个“tai”字,第二也想不到哪个“tai”字和性格温和有什么联系。马丁急了,站起来就想在黑板上写。我顺势把笔递过去。他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个大字,“泰。”“什么意思?泰山的泰?”我问。马丁也被我弄得有点不确定了,说:“我觉得,是平和的意思,就是不生气。”我恍然大悟。他一定是不知道看到哪本“古书”去了。我于是笑笑,说:“泰然处之的泰。”不过我赶紧补充说,虽然在这句成语中,这个“泰”字是很平和安然的意思,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淡定”,不过现代口语中可不这么用了,就连书面语也不会单独把这个字拿来作为性格的形容词。没有谁在形容别人温和的时候说,那人不错,泰! “君子泰而不骄。”我说,“这个泰的用法是孔子用的,你想想,都多少年前了?”学生们也笑起来了。 “所以这个用法算‘古语’,虽然优美,可是现在用起来很怪,而且语法也不正确。”马丁点点头,懂了。 十分钟后,话题转变为政治权力,因为马丁说大家讨论的素食的好处不准确,因为传说希特勒也吃素,他的性格可不像一个“吃素的”。所以我当时也顺嘴说了一句,中国一般说和尚吃素,可德国吃素的却曾经有这么大的权力。结果马丁重蹈覆辙,又吐出一个单音节词:“威……”不过这次他没那么自信了,一边说一边看着我,声音渐渐小了下去。“威?威信?威望?”我问到。他说他在书上看到“威”就是权力的意思。我猜想他把Autoritt(权力,威严,威信)错用在这里了,还特别指出虽然这个德语词一般是这么翻译的,但是语意稍有区别。因为中国说到“威望、威信”都是褒义的,但Autoritt这个词在德语里可褒可贬,褒义的时候作“威望”讲,贬义的时候作“独裁”讲。所以那个“威”和我们说的“权力”是不能互换的。不过也可能是文言文中的用法,类似《论语》里面的“不重则不威”,勉强和“权力威望”挂上点关系。所以我又强调说,古语不适用于现代口语。 快下课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游戏,练习数量词,每人要使用一个量词,数词叠加,比如一个人说“一个苹果”,第二个人要说“两张桌子”,第三个人说“三杯茶”,等等。说到量词“项”的时候,因为这个量词书上课文出现了,所以一个学生就找了找课文,一边想一边说“八项运动”,希望能准确不犯错。就这么点空档,马丁望着我,指指他的脖子,说:“这个。”我扑哧一下笑出来了:“古语!”其他同学也跟着笑起来。接着我简短解释了一下,并赞同马丁说的意思,比如在“项上人头”或者说“颈项”中,这个“项”字作为名词就是马丁指的部位。不过我也指指马丁说,“那是你的脖子,不是你的‘项’!” 笑归笑,我发现马丁必定是自己读了很多书的。不过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的“古词新用”还真不行。课后聊天才发现,马丁自学的时候,用的是一本《成语词典》,难怪他那么多奇怪的用法,原来都是从成语里面学来的。所以我最后提醒他,学成语可以,但是要注意里面单个字的意思,有时这个意思只能在这个成语的条件下成立,不能提出来用在别的词或者句子中。回到家,我又回忆了今天这堂口语课的情景,想想可能马丁学的成语古语就是“泰然自若”“狐假虎威”“曲项向天歌”之类的,然后学习了其中单个字的意思,今天就“应用”在课堂上了。不过我倒是期待下个星期的大学口语课,不知道马丁又会冒出多少个单音节的“古语”出来。 ,德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