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65年后,爱乐乐团依旧保持着温暖的中欧音色,《科里奥兰》序曲伊始爱乐乐团就展示了其丰富的音响特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即便今不如昔,但作为过去英国乃至全欧洲最优秀乐队,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的名声仍然不可小觑。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克伦姆佩勒、巴比罗利、朱利尼等人见证了这个乐团的黄金岁月,近20年在穆蒂、西诺波利、多纳伊等人的经营下,乐团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现任音乐总监萨洛宁被我视为乐团的希望,但他此番并未出现在乐团亚洲巡演的名单上,让人颇为遗憾。 成立65年后,爱乐乐团依旧保持着温暖的中欧音色,《科里奥兰》序曲伊始爱乐乐团就展示了其丰富的音响特质,稠密、绵厚、从膨胀、耗散到衰减的过程一览无余,很明显这支乐团仍然保持着浓厚德奥演奏传统,让人看到了一只披着英国羊皮的德国老狼在贝多芬的广阔天地里闯荡,不光鲜,但有沉淀,生动不足,但异常紧凑。 和年初的伦敦爱乐一样,爱乐乐团挑选了两首喜闻乐见的音乐会著作作为主打: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甚至入乡随俗地邀请了小提琴家吕思清担任协奏曲独奏,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多么失策和愚蠢的选择。 吕思清将演奏帕格尼尼、萨拉萨蒂一类技巧著作的经验移植到了勃拉姆斯身上,其结果是在多数时间里都不得要领。他几乎是一上来就语无伦次,句法混乱,音色混杂,他的技巧依旧咄咄逼人,却彰显了他对著作理解上的贫乏,活脱一个拿着小提琴的齐格弗里德,如蛮牛一般闯进乐队温文尔雅的协奏中。吕思清不合时宜地在演奏中加入了过多滑音或者顿弓的处理,制造出夸张的幅度和做作的表情,其娱乐效果远胜于艺术性。吕思清的表现或许关于诸多新生代演奏家来说不啻为一个警示,那就是技巧的无度泛滥全然不能弥补音乐阐释上的贫乏。 阿什肯纳齐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被我给予厚望,他的处理显然不是俄国式的,没有用厚重的音色和硬朗的轮廓容纳作曲家丰富的情感表达。真正的亮点出现在第三乐章末端,马勒第九交响曲的魅影好似一跃升空,乐团在光亮的泛音上保留了持续而丰满的残响,中提琴以造型感十足的音响进入,以极其高洁的姿态呈现出了一个宁静而宽广的尾声。阿什肯纳齐在终曲乐章驱使着乐队以自然匀称的呼吸中前进,热情、敏锐、充满律动,爱乐乐团的状态好于之前任何时刻,阿什肯纳齐此时变成了乐团的灵魂人物,以率真的表现将拉赫玛尼诺夫最罕见的那片光芒投射给了听众。 ,德语论文网站,德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