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德国人的心灵驿站[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首先,不论在大都市还是小村镇,德国人都习惯于将陵园修建在腹地,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让其遗落在远离住宅区或闹市区的远郊乃至荒山野岭之中。德国共有3万多个陵园,其中多数并非远离“尘世”,而和人声、吠声、车马声声声相闻,有的离市中心只有10分钟车程,有的干脆就坐落在市区“黄金地段”,周边住宅环绕、楼群林立、商场密布。德国人认为,如果真的对逝者尊敬,就不要让他们隔我们生者太远,更不要把他们丢在穷乡僻壤不管。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在德国,每座陵园都经专业人员精心设计,种什么颜色的花木、铺什么种类的草地、立什么样式的墓碑,都很讲究。不少城市中的陵园,粗看更像街心花园或主题公园,里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鸟儿在墓碑上驻足歌唱,蜜蜂在花丛中穿梭飞舞,甚至还有短短的可供步行或骑车的绿道在树丛间若隐若现……
  步入陵园,最吸引眼球的要算五花八门的墓碑,经过工匠的精雕细琢,德语论文题目,俨然是一件件艺术精品。从造型看,有的设计成线条优美的半弧形,有的做成规规矩矩的方形,有的呈树形、花形或房形,还有的干脆就是简单的一个十字架。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雷同的少之又少。
  墓碑雕刻更是陵园展现其别具一格艺术品位的重要标志。从材质来说,既有大理石的,也有花岗岩的。从艺术手法讲,既有传统写实,也有现代抽象。题材既有人物、动物,也有花草、书籍以及乐器。近年环保意识的觉醒又推出了众多环保主题,如年轮、波浪、海藻、阳光等大自然的天然线条。
  16世纪,德国的陵园实际上只是个大型坟场,墓地不过只是在掩埋棺材的土堆上树起一块墓碑而已,与园艺、医术可谓毫不搭界。从17世纪中叶起,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在陵园里种植植物。20世纪初叶,陵园文化进一步发展,陵园、墓地、墓碑的设计师,花草搭配的专业花卉师纷纷应运而生。通常情况下,逝者家属都会和墓地设计师、花卉师预先作好沟通,告知逝者身前的特殊喜好,喜欢听音乐的就为他点缀一个精美的竖琴模型,爱好足球的不妨为他铺上一小块绿茵……
  因为德国人认为陵园是城市中最美、最绿、最静的地方,附近的上班族便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前来散步、运动、想心事、晒太阳,或呼吸新鲜空气。有些新建的陵园还专门铺设了自行车道,供人们骑车锻炼。周末或节假日,许多陵园迎来了不少活泼的孩子,他们唱歌跳舞、朗诵诗歌,全然不怕破坏了陵园的静谧。
  德国人的墓碑上,一般只刻有逝者的姓名、出生和逝世时间,并无中国墓碑上常见的照片、配偶和立碑者的姓氏。墓碑的背面一般也不镌刻逝者的生平、职务、荣誉或光辉业绩。也许这正是德国人平等意识的写照――生的平等,死的平等,名人权贵在经历了生的辉煌之后在另一世界不必过于张扬。有的陵园历史悠久,甚至保留有19世纪的墓碑。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之后,碑上的墓志铭已经模糊不清,但死者的后人们大多并不选择重立或重刻墓碑。墓碑就好比人生,也会同样遭遇风雨和坎坷,“顺其自然”是最好选择。
  墓志铭不论幽默风趣,或文字优美,或颇富哲理,都强烈地透析出德意志民族“生和死同样神圣”的豁达生死观。至于墓志铭的作者,小部分是逝者本人,绝大多数是熟人、亲朋或特邀的名人。赏读墓志铭,或让人深思,或让人流泪,或让人叹息,或让人捧腹……如“这儿躺着钟表匠汤姆・黑德的躯壳。他的钟已停摆。他将回到造物主那里,经彻底清洗修复后,再上好发条,在另一个世界不紧不慢地走动。”“鞋匠扬・托米,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却做过上万双各式鞋子。他在天堂也不会歇手――他将免费为那里的芸芸众生制鞋补鞋。”生前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离开人世后仍选择继续为大众服务。这些墓志铭正是德国普通人一生勤勉又厚道的写照。
  “安息在此的堂・穆曼是个火车司机,技术不错,但一次散步时却被一头疯牛撞死了。要是当时他正开着火车,疯牛才不敢撞他呢!”几句话不仅将他的死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还透着少许玩世不恭。
  “他祖籍捷克,住在这儿已10年有余,他喝酒后只能说捷克语,但骂人时一定用流利的德语。不过他帮过的人比他骂过的人多至少10倍。我们爱他,但不知他是否也爱我们。”墓志铭不像是他亲人写的,但字里行间仍洋溢着对他的赞许。
  也有少数墓志铭是死者生前自写的,其中有的写得似乎很随意:
  “我进不了天堂,因为那儿没人提携我。”
  “我饭量如牛,我怕天堂里没种那么多麦子。”
  “我走了,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牵挂我?”
  很幽默,是不是?但幽默中又带着几分无奈和酸楚,看得出他们在世时过得不够好。
  最让人伤心的是父母为夭折的孩子写的:
  “墓碑之下躺着我们的小天使。她不哭也不闹,只活了21天,花掉我们40块钱。我们将永远记得她。”
  “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一看,不太满意,就匆匆回去了。他只活了3岁。”
  最感人的墓志铭常常出现在夫妻合葬墓的墓碑上:
  “我们一辈子相敬如宾,在另一世界我们照样相亲相爱。羡慕我们吧!”
  “这可是最大的幸福:银丝满头、皱纹满面,但依然爱得如同阳光般热烈!”
  德国也有清明节――“宁静日”。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德国祭奠逝者的“宁静日”。这一天,人们通常早早起身,穿上庄重的服装,在去教堂做完礼拜后,便带上松枝、蜡烛和鲜花前往先人或亲友的墓地祭奠。
  由于“宁静日”正值德国的秋末冬初之际,放眼望去,落叶满园,“扫墓”可谓名副其实。祭奠者先奋力清扫墓地四周的落叶,然后将松枝铺盖在墓石上,摆上鲜花、点燃蜡烛后,便开始静静祈祷。在墓石上铺盖松枝象征着为逝者“盖被”,为的是免遭严冬之寒,点燃红烛则是给冬日的漫漫长夜照明。也许是受宗教作用,德国人更看重逝者灵魂的安宁和升华,故实际上祭奠时耗时最多的是反复地轻声祈祷,很少听到祭奠者的哭声。德国法学还明文规定,这一天电视或电台停播或减少娱乐节目,音乐厅不能演奏欢快的音乐,连周末喧闹的跳蚤市场也得暂时关闭。
  德国的陵园往往还专门开辟有餐馆、理发店和咖啡馆,而且还都不避讳地直接以陵园之名命名。德国人认为,在理发店理发剃须美容之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抖擞的精神去见先人,也是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敬意。心中带着对死者浓浓的缅怀之情,品味一顿美餐或一杯浓香的咖啡,既顺理成章,又为美事一桩。
  尽管可以委托专业人员代劳,不少德国家庭仍然选择定期亲自给亲人墓地的植物浇水、除虫、施肥、整枝、防冻,以及清扫落叶,或在节日点亮红烛。这倒不是为节省一笔“代劳费”,而是他们往往将陵园视作与教堂类似的“精神家园”。66岁退休工程师奥茨每周至少来双亲墓地一次,周日还常常带孩子过来。每次前来,他都会从缅怀故去的双亲中汲取精神力量,双亲虽已作古,但依然如熊熊燃烧的火炉,给他源源不断的巨大热量。还有的逝者家人,选择在亲人墓前诉苦、忏悔、反省、报喜,此时此刻,生者和死者的灵魂和谐地融为一体。
  浓郁的文化韵味、绿色环保的环境、安静平和的氛围,俨然使得陵园成了德国人的心灵花园。在这里,生者和逝者似乎并没有不可捉摸的阴阳之隔,生和死美妙祥和地共处着。安详的祭奠者、默默的祈祷者、专心致志的阅读者、热衷反思的冥想者、陵园艺术的欣赏者、绿道上充满活力的健身者、花丛边卿卿我我的热恋者,德语论文范文,加上透明温暖的阳光、清新得发蓝的空气,以及鲜花的芬芳、野鸽的啼鸣,这一切组成了德国陵园特有的风景线。
   [综合编译自德通电讯、《朋友》]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