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种族主义文学的特征[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通过其对海涅主要著作的略论, 介绍了德国种族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展现出种族主义强调血统和种族,推崇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抵制民主和文明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他不可能长久,他只能在特定时期沦为帝国主义者维护意识形态的工具。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德国种族主义;日耳曼人;民族;种族;非理性主义;德意志;犹太人
  一、引言
  自从浪漫主义时期以来,德国的种族文学就活跃起来。该文学观一再强调,什么才是真正的德意志人。 浪漫主义的无拘无束,德语论文, 精神世界的本质体验, 浮士德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体现北德意志文化表现形式的宗教溯源都被认定为是最德意志的。
  二、种族主义文学的特征
  血统,乡土,民族,种族,国家等成为种族文学的核心概念。非理性主义泛滥,成为抵抗瓦解中的西方理性主义的堡垒。人们普遍认可英雄主义,命运,血统等价值观,而否定启蒙思想,否定民主和文明。这种观念被帝国主义分子加以滥用,并支撑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早在1896年阿道尔夫 . 巴特尔斯就了代表著作--《迪特玛尔森人》 ,而成为文学领域反犹太主义的代表人物。 该乡土历史小说被纳粹分子称颂为民族命运的最佳小说之一。1941一位日耳曼学者甚至夸奖到:“在这部小说中对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作者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创作力源泉,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毫不惊奇地发现,在最宽和最窄的字面意义上,每一种民族诗学都承载着防卫性的特征。正如自然界一切伟大和美丽的事物为顽强生存和适应环境而斗争一样, 在人类创作,在艺术领域也是一样, 每一种民族诗学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服务于物种的维护”。
  三、对海涅的批评
  那么种族文学怎样体现出他的防卫性特征的呢,接下来我们以种族文学论者对海涅的批判为例进行略论。第一个例子就是是威廉 . 史塔佩尔的《海涅的犹太式诗歌》 。从标题上作者就强调了“犹太式” ,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史塔佩尔以海涅的《罗雷莱》中最经典的几处举例。 诗的开头道“我不知道,这是为何” ,人们读到后马上被侵袭,字句好似从手臂窜进来,逼得我们不禁耸耸肩,而手掌摊开。作者嘲讽这是一种典型的犹太姿势。而诗歌结尾处“我相信,这是罗雷莱的歌声所致” 被作者认为是一种犹太式的感伤,并且不同于德意志感伤的严肃性,犹太式的感伤被等同于嘲讽。
  海涅创作的《哈尔茨山游记》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近况,讽刺了封建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生活。
  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的另一部名作,这是诗人在流亡十三年后第一次短时间回国探母后写成。当时他心情异常激动,以致一到边界心脏就“跳动得更加强烈,泪水也开始往下滴”,待到发现德国封建、落后的状况依旧,诗人更加悲愤难抑,于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写成长诗。该诗紧联社会现实、有力针砭德国时弊,而阿道尔夫·巴特尔斯却把海涅对祖国的这种深深的爱解析成是犹太人对抗德意志人的仇恨。
  再看看巴特尔斯怎么批评犹太人吧。海涅患脊髓痨,到一八四八年已经卧床不起,苦苦地与死亡进行着抗争,直到一八五六年这八年间他都在床上度过。巴特尔斯认为海涅在巴黎过着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而没有因病很快死掉,这足以证明犹太人的命多贱。在他看来海涅的政治观既不是自由主义或君主主义,也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或共产主义, 更多的是一种犹太式的毁灭主义,毁灭一切,而让犹太族兴旺起来。海涅公开信仰共产主义,巴特尔斯认为那首先是因为海涅反正快要死了,要死的人对一切都无所谓了;另一个原因是马克思和拉塞勒结成了朋友,他和犹太人是朋友;第三个原因仍然是犹太人的幸灾乐祸,对毁灭主义充满快感。从种族文学的立场来看,海涅写什么不重要,关键就在于,“海涅是犹太人,是典型的犹太人,这一点就足够解释了一切”。而共产主义也是与种族文学的立场不相容的。共产主义者要求实事求是,要求理性,呼吁民主和文明,而这些价值观是种族文学所不具备的。如前文所述,种族文学是推崇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抵制民主和文明的。
  也正因为如此,种族文学是不能长久的,他只能在特定时期沦为帝国主义者维护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族群也不是象约瑟夫 . 纳德勒所认为的那样,是“自然的”血缘团体,而是具有不同稳定程度的地理和历史的产物。
  参考文献:
  [1]Goette. Jürgen-Wolfgang: Methode der Literaturanalyse im 20. Jahrbundert. Ein Arbeitsbuch.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Moritz Diesterweg)1979.
  [2]Wüst, Karl-Heinz: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Beijing(Fremdsprache Lehr-und Forschungsverlag) 2017.
  [3]3. H. Perterson, Jürgen: Einführung in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wissenschaft. 7. vollst?ndig überarbeitete Aufl. Berlin(Erich Schmidt Verlag)2017.

德语专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