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克莱斯勒企业在2017年正式分成了戴姆勒和克莱斯勒两家企业。这个分离,使得近几年世界500强公司的前10名里几乎没有一家德国公司。但德国人并不会因此而担心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地位不保。因为占据德国出口主要位置的从来不是那些大公司,德语论文范文,而是众多埋头苦干的中小企业—它们是散落德国各地的珍珠,数量众多,规模不大,多数是家族经营,平日不显山露水,但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却是名副其实的领先者。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危机后,风景这边独好 在德国,年营业额低于5000万欧元、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公司被认为是中小企业,少于99人被界定为小公司。不足9个雇员的微型公司在170万的小公司中占到93%。中小企业贡献着70%的就业和50%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德国公司总数的99.7%,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德国的经济脊梁,有人则更愿意把它称为德国经济的心脏。 在刚过去的10年里,它们来势愈发凶猛,也变得更成功:中小企业的规模较10年前扩大了2.5倍,市场占有率较最大的竞争对手高出2.5倍,创造了将近100万个就业机会。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浴火”之后,相关于欧洲各国经济的“哀鸿遍野”,德国经济独自“涅”,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连其盟友美国都心生妒嫉,罕见地对其出口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醋味十足的抨击。德国经济能在欧洲“一枝独秀”,中小企业功不可没。 我们不禁要问,在“大鱼吃小鱼”式的残酷商业竞争中,德国中小企业是如何与规模是自己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跨国巨头博弈的?在这样的劣势面前,它们又如何获得了集体性的成功? 仔细探讨德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就会发现,这些公司有着共同的生产经营模式。它们没有像大公司那样费力占据整个产业链,而是专注于某一狭小的“缝隙市场”,集中全力探讨生产某一专业产品,却将销售网络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是一种“一收一放”的经营模式,在产品种类范围上收缩,细分市场,做到“小而精”;在销售市场上不断扩大,追求国际化,渗入尽可能多的行业领域。 比如,一个大型汽车集团可能既生产整车,又生产发动机、甚至轮胎、车模等配件,而一家中小企业可能只生产螺丝钉,却将这种螺丝钉卖给全球各个行业的运用商。德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做法都与此类似,首先细分市场,然后在专业内深耕细作,产品做到极致后,再以高质量和高技术含量行销全球的各个角落和各个行业。 但是,要将一种产品做到极致并保持霸主地位并不容易。这意味着公司要不断投入高昂的研发费用和人力成本。2017~2017年,德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增加了5 %,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有新工艺问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几年内,很多中小企业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保留自己的专业人才。所有这些投入都是必须的,否则便难以保持它们在专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德国中小企业普遍具有执著精神。一旦进入某个行业,就会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此,绝不会因为其他行业“钱景”更好而“弃暗投明”或同时经营其他产品。大部分德国公司不会希望通过低价竞争获取市场,而是要依靠高品质产品进入高端市场。 将专业进行到底,将质量做到最好,在“缝隙市场”造就全球范围内的“质量帝国”。这正是无数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 毋忘“驾驶者”功劳 相比于仿佛一辆生锈的老战车的欧洲经济,德国经济却更像是一辆快速奔跑的跑车。这辆跑车的引擎无疑是中小企业,而德国政府则扮演着“驾驶者”的重要角色。正是因为政府一直把握着扶持中小企业的方向,这辆跑车才能在险象环生的道路上跑得又快又稳。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中小企业组织准则》、《反对限制竞争法》、《反对垄断法》、《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新行动纲领》等法学,各州也相继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新世纪初,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倡导“2017议程”,主张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其后默克尔上台执政,全盘接受施罗德的改革方案。 德国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上至国家立法、战略规划、机构设置,下至财政、税收、信贷、培训、信息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小企业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德国政府制定了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减税计划,还将用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联邦政府出资或与州政府合股创办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政策性银行,通过无偿贷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同时设立中小企业的长期低息贷款专项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直接发放长期低息贷款,贷款利息通常比市场利息低2%~2.5%。此外,政府还出资在不少地方建立了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有一定导向性的,他优先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活动。有些政府项目专门用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如“ZIM”计划,于2017年启动,资金总规模逐年递增,到2017年已经达到22亿欧元,为中小企业间和公司与科研机构间合作开展科研创新项目提供资助。还有2017年启动的“去创新计划”,只面向中小企业,资金总规模达9000万欧元,主要支持公司的创新咨询,每个项目补助1万欧元。 政府扶持的另一明显倾向是乐于帮助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近十年来,德国政府每年拨款近5 11 3亿欧元资助公司参加国际展览,其中99%的费用给了中小企业。为弥补中小企业参展经验不足的劣势,德国政府经济部会选择专业展览企业,专门帮助中小企业布展参展,一般参展公司只需承担每平方米255欧元的费用,其他费用全部由政府资助;另外,德国政府还支持中小企业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并对其在国外职工的房租、工资等进行补贴。 德国政府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与整个德国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认知有关。他们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越多,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就越能发挥出来;相反,大公司越多,越可能形成垄断市场,德语论文,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的低效运转。施罗德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家经济的创新往往始于中小企业,这是因为公司做大以后,经常会产生官僚主义,而中小企业很少有此弊端,有了经营创新的成功,对市场的反应更直接和迅速。因此,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让他们在科研方面领先。德国只有在研发方面做的比竞争对手更好,比别人更快,才能保持国民的高收入。”其实,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好处远不止保持国民高收入这么简单,它还可以解决诸如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集中等实际的社会问题。而正处于社会剧烈转型期的中国,不防学学德国对中小企业的认知以及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 德国人在情感上也更青睐中小企业。在他们看来,德国中小企业更能体现他们自己的性格:专注而低调,严谨而务实,一点儿都不“花哨”。事实上,德国人并不需要《华尔街日报》给出的忠告:忘掉熟悉的大品牌,德国经济是一群小公司撑起来的。因为在德国,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