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 岁的德国人克里斯托弗·雷克,是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的探讨生,毕业论文写的是中国的“韩寒现象”。2017 年,他从北京徒步走到了新疆,德语论文网站,用350 天走了4646 公里。他挑选了1400 张图片,制作成纪录短片《最遥远的路》,还把旅行的经历和感触写成了《徒步中国》一书。2017 年1 月,该书获得了柏林国际旅游展览会“最佳历险书籍”奖。中文版于今年5 月出版后也饱受好评,在签售活动中,雷克经常一次就能签1500 本。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雷克的另一个身份是“洋意见领袖”,他在微博上以独立客观的态度,幽默诙谐的语言吸引了近10 万粉丝。他每天用流利的中文跟网友们讨论中国的热点新闻,甚至调侃时事,李开复等微博红人也纷纷与其互动。 在中国,最令雷克感到难以理解的,是现实中人们的热情和微博上的“暴力”反差之大。在徒步中国的旅途中,中国人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而在微博上,中国人相互攻击的词句却显得极端。“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譬如交通和食品安全,就被骂成‘臭老外’。我说中国 发展的方向是对的,比如社会越来越开放,就被骂个‘洋五毛’。说德国好被骂。说德国不好也被骂。最悲剧的是,我说在家里换个灯泡,都被骂成‘没内涵的傻瓜’。”雷克对中国人的微博情绪有点看不懂,他说,这其中有一种“要用文字杀死对方”的感觉。 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 雷克的故事,从走开始。 在德国,学习汉语被看作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可雷克偏偏是个不怕挑战,又挺倔的人。他1981 年生于汉诺威,20 岁之前,中国对他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地名。高中毕业后,他在巴黎生活了一年,在麦当劳、卢浮宫和夜店打工。当父母要求他回国申请大学的时候,他 不是很愿意,又不能违抗,倔劲儿上来了,便决定从巴黎步行回德国。800 公里路,他走了23 天。 2003 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主修文学和历史,还想选修一门外语。这期间,一个日本朋友偶然给他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称这部作品是整个亚洲文化的基础,“当时我想,对啊,有一个那么大的亚洲可以去了解!”他在日语和汉语之间权衡了一下,决定学汉语, “这意味着能和近14 亿人交流”。 说着容易做着难,汉语给雷克的第一感觉就像“一堵墙”,怎么也翻不过去。3 个月后,雷克才开窍,并慢慢着迷了。“汉字实在太有魅力了,尤其是成语,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古人总结出来的。遗憾的是我只会说几个成语,比如班门弄斧、对牛弹琴。” 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2017 年,他以交换生的身份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其间,雷克经常逃课去大城市旅游。“后来发现,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这时,雷克动了在中国徒步旅行的念头。 他决定从北京出发,经过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最后到新疆乌鲁木齐。雷克还给自己定了几个准则:全程步行;不借助公共交通工具;每天写博客;可以不洗澡,但每天必须洗胡子和头发。 最初面对漫长行程,雷克也很犯怵。“我不知道会不会被偷,会不会遇到不友好的人,但生活的乐趣就是克服这种害怕的感觉。不是你什么都不怕就很牛,你虽然怕但还会去做,那才真牛。” “你都不喜欢自己的祖国,还谈什么爱国主义” 2017 年11 月,雷克在26 岁生日那天开始了神奇之旅,他的背包有30 公斤重。晚上,他住在便宜的小旅店,或者借住在私人家。每到大城市,雷克也会住酒店,把所有脏衣服都交给洗衣店清洗。 雷克发现,中国人对外国人非常热情,“特别是农村人非常淳朴,特别愿意帮忙。”一次,当雷克走在山西某地,在路上被一个操浓重口音的老大爷拽住,老大爷非要塞给他几块钱零钱,然后给他指着一个方向比划着什么。雷克听不懂老大爷要表达什么,所以一直拒绝收钱。“最后一些小孩子跑来当翻译,我才弄明白,原来他看到我胡子拉碴的样子,以为我这个老外走丢了,买不起车票,给我钱让我赶紧坐车回家。” 走在乡间,时常会有车停在雷克身边,问他要不要搭便车。“最开始我没太解释清楚我为什么步行,总有误会,比如一些中国朋友以为我看不上他们的QQ 汽车,其实我没有。” 还有人邀请雷克“到前面我们村一起吃个饭”。“他们真的很好客,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和你分享。”免费吃住的情况很多,但如果有旅馆的话,他还是愿意自己付钱。至于吃饭,如果特别昂贵,他也会拒绝。饭桌上,雷克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您喜欢德国还是我们中国?”雷克的回答是:“两个国家都有好的地方,都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我喜欢,不好的地方我不喜欢。” 雷克曾走进不少中国家庭。他发现很多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尤其是在农村,父母辛辛苦苦赚钱,让孩子去大城市上学,他们自己留在老家开小卖部、下煤矿、耕田。真希望那些孩子知道爸妈为他们牺牲了多少”。 当很多人对他说:“我们这里有啥看的?有什么可拍的?”雷克感慨道:“你都不喜欢自己的祖国,那还谈什么爱国主义。” 他最幸福的时刻,是在甘肃平凉附近的小村庄里遇到了几个十多岁的小朋友,他们给雷克做了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小朋友们不像成人那样在乎我的身份、国籍。跟他们的沟通是很直接的。那一瞬间,我幸福无比。” 也有让他不开心的事。在慕尼黑大学期间,雷克交了个中国女朋友,在他开始徒步之旅后,两人出现了一些矛盾。旅程结束,两人选择分手。 “地方上的干部先跟我干杯,因为我是德国人” 2017 年回到德国后,雷克准备写论文。他本想写余华,看了很多余华的书。“《活着》让我流了不少眼泪,但后来我发现余华在欧洲都被探讨透了,在德国教授的推荐下,我选了韩寒。”由于要查资料,找素材,他在中国注册了微博账户。让他没想到的是,微博让他发现了另一个中国。 不久前,一个微博帖子“从23 个细节感受德国人的严谨”引起中国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赞扬,雷克看后认为,把德国夸得太好了,“不要都信,那不是严谨,那是变态”。雷克把里面说德国火车从不晚点的话讲给德国人听,“我们笑得都不行了,怎么可能不晚点”。 冷静下来,雷克感觉,很多中国人拿德国说事,是一种不自信,主要目的是谴责中国。 不久前还有微博称,中国人在海外买光了德国的奶粉,招致德国人的不满,雷克赶紧查了德国各大媒体,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外国人狂买我们的产品,我们还不高兴吗?” 有新闻报道,一个中国孩子在埃及古迹上刻字,招致舆论的批评。雷克建议,还是少考虑一点“中国人在外面”的形象,好好做自己就可以了,何必被谁代表,“我也只代表我个人,不代表德国。” 雷克觉得,德国人好面子,但中国人更好面子。他给记者讲了一件事,他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的时候,南方某省举办文化活动,需要摄影师。“他们觉得邀请外国人来有国际范儿,所以把我们留学生也叫上,跟中国的前辈们一起拍摄。我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前 辈们的水平很高,而且了很多著作,我只是刚入门者。”在吃饭的时候,主办方很给雷克面子。“地方上的干部先跟我干杯,因为我是德国人。我觉得应该先跟前辈们干杯,然后才轮到我。虽然他们也没说什么,表示了理解,但我希望自己不仅是因为国籍而被尊重,而是因为我个人本身的东西。” “来中国和我在中国的经历都是命中注定” 6 月18 日,远在德国的雷克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他告诉记者,回到德国后,自己变得“更中国”了,也就是“更相信缘分”了,“我来中国和我在中国的经历都是命中注定。”生活中的雷克很腼腆,可一上网就变“坏”。6 月17 日,雷克发了一张贝克汉姆来中国的图片,故意把贝克汉姆的头改成了自己的脑袋,让很多人以为他又来到了中国。记者和他说起这件事,他却哈哈大笑,“如果是度假,会去一个完全能放松的地方,来中国肯定会参加新书宣传活动,闲不下来了。”采访中,他一直在强调,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提一些我的看法,我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德国以及不同的观点。 环球人物杂志:我看了你的《徒步中国》一书,很喜欢。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走着旅行? 雷克:徒步旅行,每一天都有自己的印记和味道。坐火车出行,你只是一名观光者,而走在路上,身后的路是属于你的,我喜欢这种感觉。 环球人物杂志:行走中最艰难的是什么? 雷克:最难的是跟自己斗争。我曾几次迷路,不是因为地图出错,而是我太固执,一旦走错方向,就觉得既然已经走了这么久,就不肯掉头回去了,宁愿继续走下去看看,结果走到山里出不去,情况非常艰难。事后我问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面对问题,如果在别人面前讲面子还情有可原,在自己面前讲面子不可原谅。 环球人物杂志:再说说微博吧。你说微博帖子“从23 个细节感受德国人的严谨”很“变态”。很多人都愿意外国人说自己的国家好,但你好像不是。 雷克:我不希望别人都说德国好。把自信建筑在自己的国籍上面,是一件比较傻的事情。我希望德国真正值得学习的地方,大家都来学习,比如德国的交通设施可以学习;但德国的烹饪水平,最好还是别学。政治方面的腐败,在德国相对来说少一些,这也可以学。德国前总统伍尔夫就住在汉诺威,人们都知道他住在哪里,谁都可以去他家门口拍照,可在中国,人们都不知道官员们的住所。 环球人物杂志:你觉得中国在做自我批评时,拿德国或者别的国家作参照有什么不妥吗? 雷克:其实这个事情很正常,每个社会都会经历这个阶段。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欧洲也特别崇拜中国,觉得中国是政教分开的国家,哲学很伟大,很了不起。当时欧洲虽然经济有些发展,但在思想上不开放,就自然而然地拿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来作榜样。但现在已经是21 世纪了。我希望这种对比理性一些,不希望中国人认为德国好像很完美,这样会神化德国,如果到了德国发现不是那样,反而会让人更加失望。 环球人物杂志:你曾发微博感慨:在中国,发微博就很可能会被骂。你觉得中国人在微博上的情绪有些极端吗? 雷克:我也常想,这是怎么回事?在大街上,大家怎么不会相互谩骂,为什么一上网就要骂人呢?或许是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舒服,压力大,想发泄。 另外,我觉得一些极端情绪,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微博的问题,140 多个字就要准确地表达出观点,很难做到。我发现,德语论文范文,一些人发现别人的观点跟自己不同,就要求对方改,语言中透露出的情绪,恨不得杀死对方,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虽然双方有不同的想法, 但可以互相宽容,妥协是一种艺术。国家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你有优点,我学;你有缺点,我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