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技艺而不鄙薄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尚,德国以法学形式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稳步、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法》规定“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据统计,实际生活中,95%的就业者严守这一条法学规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各类型教育形式有公司的广泛参与和互动,考核中实施培训与考试分离。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与特点 “双元制”是德国首创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双元制是公司和学校按照公司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制度,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种模式在德国的公司中运用很广,近几年也被其它国家很多公司借鉴采用。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参加人员,必须经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还有经过公司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即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双元制教育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训机构为学校和公司,学生兼具学生和公司员工双重身份,培训的内容既有专业理论学习,也要进行技能培训。教师有两类,即理论授课教师和实训授课教师,使用理论和实训教材等。学生在公司内作为公司员工进行生产性劳动,完全按照公司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时间,超过学习总时间的四分之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中的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都围绕职业实践活动逐层开展。 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德国职业双元制教育的本质,德语论文网站,是向学生提供职业培训,但不仅是提供岗位培训,而是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拥有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基本的从业与社会能力外,更注重强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跨职业的能力。德国职业双元制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生所在的某一工作岗位任务,而是更多地注重培训学生胜任其职业领域内的全部工作任务。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业务能力。此外,德语论文,增加学生基础知识获取量,强化学生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出坚实的铺垫。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培训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习的技术具有较强的鲜明性与超前性。学生通过职业培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技能面,能够在走出校门后凭借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增强自己在求职市场上的竞争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使得德国经济在战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突破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只重视理论学习所无法解决的瓶颈问题。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分别在公司和学校接受教育,由公司与职业技术学校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专业课程大约占60%,普通教育课程占40%。德国职业教育中,30%至40%的课程是学生在公司中学习的,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只占60%至70%。在学校与公司这不同的教学地点,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与学习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符合公司和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成效显著。良性循环更拉近职业教育与公司要求的距离。如德国汉诺威运用科技大学,属于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院校。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深受德国工商界的欢迎。德国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一半的工业经济师都由该校培养,主要原因就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公司中进行实践教学,占整个学习过程的三分之二。该校实行4年学制,8个学期中每个学期都安排了实践学习,学生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领域相关的公司与管理机构去实地工作,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其中,德国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把两大实践学期规定为必修课程。 教师的经验非常丰富,都是“双师型教授”,还从社会与公司中聘任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大型的公司为学生实践学习专门设有生产岗位与公司培训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已经具有一定理论的学生,经过上岗培训很快就能上岗工作;毕业前的学生,完全能“顶岗”工程师,不仅能熟练高标准的完成工作,还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进行产品的开发工作。关于公司来说,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带来巨大利润。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公司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需要量逐渐增大。德国独树一帜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大批高质量的工人,实施以公司培训为主,公司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开创新双元制职业教育新的教学途径,促进了德国经济稳步发展,值得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借鉴。 参考文献 [1]熊燕.浅析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与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 [2]赵春利.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6) [3]徐涵.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探讨,2003(3) [4]杨春生.德国职业教育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本文系课题《对于澳、德、中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比较探讨》(编号XMKT-KC-050)的探讨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