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德国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是人们对德国制造出的产品质量信得过的肯定与赞誉。只要一提起“德国制造”,人们就会自然联想起自己看到或使用的德国产品,大到火车、桥梁,小到帐篷、钟表、厨具,甚至水龙头,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耐用、精致、安全、可靠等等。“德国制造”已成为高品质和高科技的代名词。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在欧洲,德国是实现现代化较晚的一个国家,并且处于中部地区,没有多少地缘优势,自然资源也比较匮乏,但其却能在一百多年时间里,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靠的就是高质量的“德国制造”。这也正是该国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并重新强大的“密码”,是为何能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答案。 当今世界响当当的“德国制造”已经是人们心目中的现代工业“标杆”。然而,回眸历史可知,这一声誉并非是上天的特别眷顾和恩赐,而是德意志民族“知耻而后勇”,靠创新、靠质量、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百废待兴,而此时的世界市场,又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后来者”很难进入。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德国人,开始仿造英、法、美等先进国家产品,以低价冲击市场。那时,有不少德国创业者都巧装打扮,到英国搜集工业情报,包括后来成为“钢铁大王”的克虏伯也是如此。英国对德国人这种偷窃专利、“山寨”仿造、伪造等行为恨之入骨,形容其“厚颜无耻”。1876年,德语论文网站,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商品博览会上,价格督查、机械制造专家若洛克斯对参展的德国商品作出“价廉而质劣”的评价。这个评价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对德国产品和德国制造打击很大。 为惩罚德国商人的不法行为,保护本国商品利益,英国开始采取具体行动,最直接的导火索是这样的。那一时期,有一个叫谢菲尔德的英国企业,其制造的剪刀和其它刀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种刀剪均由铸钢打造,特别锋利、经久耐用,当然价格也不菲。为谋图私利,德国索林根市的刀剪生产商就假冒这个品牌,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打上“谢菲尔德”或“谢菲尔德制造”的质检印章而出口到国外。由于模仿产品是用铸铁打制,虽然看起来与谢菲a尔德的刀剪别无二致,但锋利与坚硬度都无法与英货相提并论,使用寿命也差得很远。假货流入市场,给谢菲尔德品牌造成很大负面作用。这一丑闻曝光后,英国人对德商的卑劣行径忍无可忍,英国公司家们掀起了抵制德货的运动。他们要求所有来自德国的产品,都必须贴上“德国制造”这样的标签,以此与优质的英货区别。迫于民众的压力,英国议会于1887年4月23日通过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进口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即德国制造)”字样。英国公司家希望以此吓退消费者,转而购买英货。 英国对德国产品的抵制和惩罚,以及如上所述的若洛克斯的权威评价,极大的刺激了德国人,引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彻底自省和反思。他们认识到,若洛克斯教授当年给德国公司“用质量去竞争”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绝大多数德国公司基本上都是遵循若洛克斯的这一教诲,德语论文题目,对自己的产品严把质量关,处处、事事、时时重视质量,从细节上关注质量,设计上勇于创新,技术上不断进步,再加上德国工人的格外吃苦耐劳和严谨认真,至19世纪末期,德国多数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基本摆脱了“价低而质劣”的不好名声。就连过去曾经对“德国制造”十分反感(甚至仇视)的英国人也开始认识到,许多德国商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并且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质量上乘,甚至超过了英国货。就这样久而久之,德国人靠着专注与执着,树立了“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做工精细、供货及时、服务周到”这一德国产品的鲜明特征,彻底扭转了“德国制造”在世人心目中的负面印象,同时也给德国人带来荣耀和自豪。由此可以看出,是质量促使“德国制造”跃上新的台阶、达到更高水平,两者相互依赖和依存,相映生辉。 上面曾提及的、当年被英国人称之为“最卑鄙的工业间谍”的克虏伯,从英国返回德国埃森的工厂后,即奋发图强,认认真真工作,严格管理和经营公司。到19世纪后期,其工厂已具有很大规模,员工逾万。克虏伯在生产经营中,特别注意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后来他又多次赴英考察,不仅为企业引进技术,而且还学习英国一整套公司管理措施。克虏伯还特别认识到,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首先提高生产者的素质。他在提高和改善工人福利和生活条件的同时,严格工厂管理,例如规定谁若迟到五分钟上班,就会被扣除一个小时的工资,而这笔钱则被存入公司的疾病保险基金里。如此以来,克虏伯的公司很快得到发展壮大,产品线不断扩展,质量也不断提高,企业效益节节提升。就这样,克虏伯的名字在世界市场上不断传扬,慢慢地,当人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就马上联想到克虏伯质量过硬的产品。著名的克虏伯的军工产品无论技术还是质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德国皇帝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首脑,都成了他的座上宾和重要客户,就连远在东方的大清帝国,也曾订购过克虏伯大炮。 在汽车制造方面,德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已全面超越英国。世界公认,“一战”后至“二战”前,质量最好的汽车是英国的劳斯莱斯、捷豹等品牌,但后来,皆被诸如“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这些风靡全球的名牌所超越。如今,英国的这两个汽车品牌在世界市场上充其量只能算作“小众”车;英国的汽车业,不是被转移他国,就是正在逐渐消失。 结合自己在德国工作逗留期间的切身感受,笔者认为“德国质量”之所以能饮誉全球,广为认可,与他们国家独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密不可分。 德国是世界上率先并且强制实行“全民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1763年8月2日,世界上首部《普通义务教育法》就诞生于普鲁士并实施。这里之所以说强制实行义务教育,是因为该国虽然教育全面免费,但国家却规定不允许学生逃学,否则家长是要被罚款的。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在德国接受基础教育,首先不是被视为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培养“合格国家公民”的途径。 在该国,培养工人的素质和技能,主要依靠一种被称之为“双轨制职业教育”的体制。据认为,这种极具特色的教育体制是德国的独创,从1880年就开始实行。1988年7月11日,时任联邦德国经济合作部秘书的冷格尔到访上海,在与时任上海市市长朱�基会面时,也谈到了德国的这种双轨制教育。 此种职业教育是采取学校和公司联合培养学生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个学生要经过三年学徒工式的教育培养训练,其中两年在学校,一年在公司;两年在学校的学习培养费用由相关的州政府财政出资;一年在公司的实习由相关公司出资。据统计,全德约有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这样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它也是年轻人通往职业生涯一条重要途径,不像我国“千军万马”都挤大学这一个“独木桥”。其实在德国,各类专业技术工人是许多青年心仪的职业,薪酬待遇与英、法、美、日等国的白领阶层相差无几。这也许是铸就“德国制造”和“德国质量”的秘密之所在。 注重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制造水平让德国尝到甜头。如今,“德国汽车”不仅是在世界上名声响当当的“德国制造”和“德国质量”的最突出代表,而且也是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一张亮丽名片。数据表明,汽车制造业是德国经济最重要、最厚实的支柱产业。以201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汽车产业为全德民众提供了70多万个工作岗位,约占全德产业总岗位的七分之一;全德近四分之一的税收来自于汽车业;包括汽车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运用、后市场服务等等在内的全价值链所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大致占全德国内生产总值的两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