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国与三项工程[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2017年6月,青海油田55周年局庆期间,我见到了原油田党委书记张德国。年过古稀的他依然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见到他就会想起油田的三项工程三项工程的建成投产,使青海油田实现了钻、采、输、炼、销一条龙,揭开了柴达木石油工业的新篇章。张书记功不可没。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三项工程,是指柴达木尕斯库勒油田120万吨产能建设,花土沟至格尔木435公里输油管道建设,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建设。这是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三项工程的起始,得从原石油部部长康世恩北京家中的一张《柴达木石油勘探成果图》说起。
  
  康世恩部长的嘱托
  
  那是1981年12月16日深夜。这张图铺在客厅中央的桌子上。已围着这张图琢磨了三个晚上的康老,今晚把吉林油田党委书记兼总指挥张德国叫来了。他深情地看着图,对张德国说了一席话:
  “我在50年代初就去过柴达木。那时那里的油田是全国四大油田之一,名气挺大,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那里艰苦,在那里工作的同志能顽强地坚持住,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贡献!这种地方很适合你的性格。你年轻,干劲大,德语论文,有魄力,说干就干,善于决策,是个好干部,相信你能在那里搞出‘大名堂’。”
   张德国知道一副重担又要挑在自己肩上。他十分兴奋地聆听康老的指示,认真记录。康老说:“东部地区老油田的产量,到一定年限将有所下降,所以要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搞好石油能源的战略接替。西部四大盆地,能尽快突破的还是柴达木,因为柴达木已经上了27年了。第一,要首先抓好地震,从基础资料抓起,解决区域地质问题。第二,要在现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向尕斯库勒油田四周发展。争取几年内使探明的控制储量由现在的3600多万吨增加到1亿吨以上。拿到1亿吨以上,就可以考虑开发,逐年建成年产100―200万吨的油田。第三,在那里干,人要少,设备要精,不要搞大而全,要创造一个适合长期工作的环境。比如,在盆地外建一个职工轮休基地……”
   这是一个难忘的通宵。“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勇挑重担拼命干,不干出名堂不罢休”的张德国,对柴达木的前景充满了信心。1982年6月,调任青海石油局党委书记的他奔赴柴达木。时任局长的尹克升特地乘坐着表示喜悦的红色小车穿越瀚海八百里去西宁接他。老尹握着张德国的手说,“你先去塔尔寺和青海湖鸟岛领略一下青海的名胜美景吧。”张德国摇头说,“还是今天赶到冷湖吧。”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催促着他,仿佛耽误一分钟就有一分钟的损失。老尹拉着他的手说,“好,咱这就走!”已在柴达木奋斗了20多年,有着丰富经验的尹克升局长带着张德国走进柴达木的怀抱。
   毕业于兰州培黎学校的张德国,在王铁人所在的玉门油矿1208钻井队当过学徒,参加过石油战线著名的玉门找油、四川会战和大庆会战。在闻名全国的大庆“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之一的段兴枝所在的1206标杆钻井队任过副队长,先后担任过大庆油田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和吉林油田一把手。早已练就出实事求是、讲求效益的工作作风。抵达冷湖后,他就带领机关干部深入柴达木进行详情调查和探讨。张德国心中有数了。柴达木有三个主要优势:一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二是已经取得了一批勘探成果,为油田发展准备了基本条件;三是有一支勇于吃苦、勇于奉献的职工队伍。但是,优势与困难并存,希望与挑战同在。储量不足是制约油田发展的根本矛盾;投入少、工作量上不去又制约着勘探的发展;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作用着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这年11月,尹克升采纳张德国的建议,召开了一个对油田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勘探工作会议。会前,有的技术干部叹息:“山穷水尽已无路啊!”张德国直切正题:“在柴达木特殊环境中,要加快油田发展,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发挥优势,始终把加快勘探、多拿储量放在首位,坚定地走以油养油、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加快勘探开发的同时千方百计建好基地,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还举例说明了存在的效益观念差的问题,强调了树立效益观念的重要性。与会者面面相觑,接着,茅塞顿开。局长和书记趁势剥茧抽丝,引导大家深探缘由,商定方法。会上,充分发扬民主,确定了“形成地质探讨、地震、钻井、测井、试油五位一体的综合勘探”的决策;1983年“加快勘探步伐,‘七五’实现储量翻番”的目标与方针也在这次会上酝酿成熟。那个技术人员又一声叹息,这次充满了喜悦:“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正当新的部署与目标成为全局职工的凝聚力,掀起热火朝天勘探找油的高潮的时候,局长尹克升调任青海省常务副省长。他与配合默契、相濡与共的新搭档张德国难舍难分。“你放心!”“我放心!”为了柴达木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他俩紧紧地握手,然后挥泪告别。
  张德国是个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油田党委书记。他与新任局长周沛、总地质师顾树松等围绕新目标,开展工作。地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钻井全面运用8项新技术,广泛开展“科学钻井年”活动;测井、试油推广新的工艺技术;地质综合探讨通过略论大量第一手资料,努力搞清地下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依据。同时,深入基层,检查与督促综合勘探工作。1984年,是近年来拿到储量最多的一年,到1985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已达到1.62亿吨。这一年,位于柴达木西部狮子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狮20井又打出了高产油气流,储量和产量还有继续增加的可能性;主任工程师孙子华等一批科研工作者,对柴达木西部尕斯库勒油田的老资料重新探讨,进行综合解释,发现了可观的新油层。
  综合勘探的节节取胜,使张德国敏锐的感到,实现康世恩部长的嘱托,让柴达木石油工业大大地跨越一步,时机成熟了!
  
   三项工程的前期工作
  
   当时对系统的三项工程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与思路,只是想多争取国家投资,把原有生产能力和产量推上去,增加炼油加工量,通过成品油的自产自销、把资源变成资金,以油养油,推进油田发展。张德国带上《柴达木勘探成果和原油生产情况的汇报》等材料,与副总工程师高友福等奔向北京城。
   一位中等个儿、身材敦实、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的中年人,在石油部机关一些有关办公室里,操着纯粹的兰州话在游说。他就是张德国。石油部重视柴达木,但毕竟近30年的勘探,产量一直在年产十几万吨原油的水平上徘徊,所以信任里不免夹杂着一些疑问。但是,张德国有备而来,他决心采取当年王铁人到部里要井位、要不来就不走的办法,直接给李敬副部长打电话。
   这个电话打得好。李敬带着现场办公小组赶到了柴达木。经过18天调查探讨,不仅确信青海油田迫不及待要求上马具有充分的理由,而且认为,青海油田的发展构想,与已调任国务委员的康世恩前不久在西部勘探会议上所作的“1987年在柴达木盆地累计拿到4亿吨地质储量”的部署是一致的。在李敬副部长的指导下,柴达木石油工业一个大规模的发展计划――三项工程建设的构想诞生了!
   张德国立即把喜讯告诉已任青海省委书记的尹克升。尹书记激动地说:“好啊!三项工程搞好了,不仅可以保证青藏高原油品自给,还可以支援外省,节省运力运费,带动青海地方工业的发展。这是甩掉青藏高原经济落后帽子的重大举措。省上给予大力支持!”接着,省政府向国家计委提交了在柴达木油田建设三项工程的建议书。不久,由张德国任组长的三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这是值得回忆的1985年夏。
   穿越瀚海、翻越唐古拉山的青藏高原实地调查开始了。这是由石油部规划设计总院牵头,江汉油田设计院、石油部油田化工承包企业、青海油田设计院和有关单位参加的三项工程可行性探讨艰苦而扎实的工作。讲求实事求是的张德国,带领李秋杰、曹随义、党喜坤、张佩荣等实干家,乘着汽车,顶着烈日或风沙,沿着早已在岁月中残缺无形的简易公路,从柴达木西部的花土沟到东部的格尔木,4次来回穿越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仔细考察精选原油输油管线的最佳路线。

   柴达木与北京忘不了这群与日月挽手、与风沙同行的磨成黑脸膛的汉子,忘不了日夜奋战进行可行性探讨的所有石油人。1985年底,石油部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陈茂祥代表审查领导小组,对《青海油田开发建设及年加工一百万吨炼油厂建设可行性探讨报告》,予以很高的评价:“盆地地质资料是落实的,落实程度是少有的。不仅资源落实,弥补递减的资源也装在口袋里。可行性探讨的工艺技术是先进的。青海省如此重视也是各省少有的。”
   “早日开发,早日拿效益”的观念使张德国不愿耽误分分秒秒。1986年元旦这天晚上,他带领领导班子中的陈文玺、宋克显、田丰林顶着雪花闯进了新任石油部长王涛的家。正要出门的王部长,见张德国抱着一大卷图纸,行色匆匆的样子,就说:“老张啊,你们西北人干劲大,大过节的还老远跑来弄这事。你们的精神值得学习,不过今天就算了,我还有外事活动。”张德国哪肯放过,一边说我就简单说一说吧,一边就在饭桌上铺开了三项工程建设的设计蓝图。王部长一看这副不肯罢休的样子,就说,那就去会议室吧。会议室里,张德国指着浓缩在图纸上的12万平方公里柴达木(沉积面积),一口气讲了40分钟,滔滔如江河。那是青藏人民的迫切召唤,德语论文网站,是石油人的历史责任,是青海油田的发展宏图,是满腔的激情与感情。王部长那样专注地听,连秘书几次催行,他都没有理睬。
  这晚很关键,王部长觉得柴达木建设三项工程正是时候,安排3号开办公会议,由张德国一行作专题报告。
  石油部大力支持,李天相副部长亲自带着张德国等人去找国家计委的有关司局长。但要推开“城门”并不容易。要批这么大的工程,得找国务院领导。张德国心想,要找联合国,我也要办成!他除了“三进宫”找部里人去国务院以外,还提笔给全国人大常务副主任阿沛・阿旺晋美和正在北京的班禅副委员长写信。当他写道:“仅拉萨一年煮饭取暖烧掉的木柴就达5万立方米,而牧民们却在唱着‘不愁吃,不愁穿,只愁锅底不冒烟’”时,眼圈湿润了。建设三项工程,这是青藏高原人民的燃眉之急啊。他放下笔,举起一双有力的手,他恨不得立即用自己的双手把百万吨大油田,将长输管道和百万吨炼油厂捧出来,为青藏人民造福!
  正在参加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阿沛・阿旺晋美和班禅大师非常赞赏张德国造福青藏人民的精神,将张德国信中介绍的建设计划变成了自己的计划。原计划在西藏羊卓湖建水电站,会上又说不建了,提议先在格尔木建设一百万吨炼油厂,然后提供石油产品供应拉萨市民。
  得到石油部和阿沛・阿旺晋美、班禅大师的支持,“城门”算是打开了一些。张德国希望尽快全部打开,又找石油部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到柴达木考察、评估。评估一举成功,他继续努力。他对几位技术老总说:“王铁人当初坐等两天等到了井位,我们坐过了,还要去坐。刘备哭得来江山,我们这么多人还不如一个刘备?这次你们去哭也得把三项工程立项给我哭回来!”
  在柴达木艰苦奋斗了十几年、又一直满腔热情奔忙于三项工程的宋克显再次去国家计委催批立项时,说到青藏人民的疾苦,说到保护生态平衡,禁不住动了感情,泪水涌出了眼眶。国家计委能源司一位副司长感动了,十分感慨地说:“真情所至,不尽快批,情理上都说不过去了!”
  适逢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格尔木。张德国有幸参加了汇报会和陪同总书记视察。总书记说:“你们油田最大的变化就是勘探的石油多了,累计探明储量达到2个亿……只有这样,才希望搞一个一百万吨炼油厂,这是最大的喜讯!”他拿着望远镜巡视昆仑山下的戈壁滩,说:“厂址就选在这里!”回到宾馆,总书记挥笔题词:“一定要开发柴达木油田!”这是1986年8月29日、30日。
  这一天,陪同总书记到格尔木的石油部副部长周永康给在北京的王涛部长打电话:“青海油田三项工程一定要上!”
  
   立项与飞跃
  
  这一年的金秋时节充满喜庆的气氛,国家计委批准三项工程立项,并且把格尔木一百万吨炼油厂列入国家重点扶贫项目。
  这一年,油田年产十几万吨原油的产量增加到35万吨;第一列车原油从甘肃柳园运到兰州;上交税金从1982年不到10万元上升到567万元,为1986年国家计划上交税金300万元的188%。
  这一年,由张德国亲自征地500亩建设起来的敦煌七里镇石油城已初具规模。可容纳2500多名初、高中学生的敦煌・青海石油基地中学也胜利落成。
  1988年,年产原油已达到64万吨;外销原油收入达到1.98亿,基本上步入了综合经济效益的“小康水平”;七里镇石油基地已近本建成,已有近万名职工、家属迁进石油城。
  1989年,当柴达木正进入三项工程建设热潮的时候,中国石油天然气总企业(原石油部)将50岁的张德国调往设在北京的西北管道局筹备组任副组长,之后任指挥部总指挥兼党委书记,一个更大的工程需要他去大显身手。
  他真舍不得离开柴达木啊,虽然在柴达木只有8年。而这8年,是让他永远魂牵梦绕的岁月!
  1990年元月27日,花土沟至格尔木435公里原油长输管道全线开通;
  1990年12月28日,青海油田跨入全国百万吨油田行列;
  1993年9月28日,格尔木一百万吨炼油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三项工程,辉煌的丰碑,镌刻着建设者们的名字,也镌刻着张德国的名字!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