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态度,回馈了什么[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城市建设,德国人选择的态度,是敬畏、是尊重、是务实、是长远、是科学、是人本。它,与这个具有极高哲学智慧的理性民族之特性有关;反过来,所有由这些态度形成的良性结果,也进一步滋养和充实了这个民族的质感。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尊重历史
  
  难以想象,德国人将犹太人纪念碑修在了柏林市区中心。
  在德国的象征――勃兰登堡门和德国的政治中心――议会大厦的旁边,2000年,德国修建了一块让世界震惊的“墓地”――犹太人纪念碑。它就建在勃兰登堡门的南边,与联邦议院和总理府相邻,“墓地”是一块约2万平方米的广场,约4个足球场大小。
  这是一片混凝土碑柱构成的丛林,满眼灰色,纪念碑共有748块,碑柱间距约1米,每一方碑柱都是混凝土浇筑,深灰色混凝土原色的碑柱,一个连接一个,从50厘米高到4.5米高,构成一座奇特的水泥柱林。
  碑柱上没有图形,也没有铭文,高低不一的碑柱犹如大海中的波浪,象征被纳粹屠杀的748万犹太人面对死难如同身处大海,孤立无援;象征着在那个时代中犹太人“永远不知身在何处,永远未知将去何方”的不安定感、乱世感、无家之感。
  在这个国家最核心的地方,政府主导修建了谴责这个国家罪恶历史的墓地,使人看到了坦诚和良知。
  历史不该忘记,二战后的德国人用了60年的时光才走出历史的阴影,当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向二战中死难者纪念碑下跪时,世界看见了德国人的痛悔与醒悟,当所有德国人看到建立在首都心脏的这个忏悔与印记,更会对战争泯灭人性有着永远的警醒与警觉。
  这样的态度,德语毕业论文,随处可见。德国的国会大厦,二战后曾两次重建,德国人对原建筑残留的带有战败耻辱痕迹的残壁旧砖都没有抛弃,而是刻意作了保留,第一次改建时保留了一段外墙,第二次重建时,将残砖砌进了新的国会大厦的建筑中。
  柏林墙,是德国二战失败的标志之一,更是战败后国家分裂的见证。东西德统一之后,德国人并没有一拆了之,而是故意留下一段,德语毕业论文,移到本市伯尔瑙窝街,作为永久的纪念。
  在勃兰登堡州首府波茨坦,有一座著名的宫殿叫采琪琳霍夫宫,那是《波茨坦协定》签订的场所,德国人保留了当时的一切,并将宫殿辟为纪念馆,向游人免费开放。
  德国人如此坦然地把自己不光彩的历史展现出来,是向世界做出的一种承认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悔过自新的姿态。德国教育部门多次修订历史教科书,修订的宗旨就是要教育下一代,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视为己任。这样做,一方面是向国民也是向世界宣告不再走军国主义道路,另一方面是要以新的形象赢得世界的尊重和信任。德国人的姿态,让世人看到一个大国的风范。
  
  尊重自行车
  
  柏林有人口350万,车辆的拥有量达到250万,但即使是在上下班高峰时间,也很少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全世界大都市包括中国一些正陷入并越来越遭受交通拥堵之苦的大城市可以从柏林的经验中受到启示。
  首先,归功于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目前,柏林地铁共有9条线,170个车站;柏林城铁则有15条线,166个车站;而柏林也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久的有轨电车系统之一,拥有398个车站。地铁、轻轨以及有轨电车,有环形的和大量穿越而向外辐射的,织成了一张大网,四通八达,构成了欧洲最大的交通网络之一。车辆间隔时间很短,随时有电子提示,哪辆车还有几分钟到。
  其次,得益于现代化管理和高尚的交通道德。在柏林,交管部门的控制中心使用的几百个电视监控镜头将柏林所有交通状况反映在可变交通信息情报板上,计算机根据车流、人流聚散的科学统计略论将数字输入到上千个信号控制机里,使交通信号灯真正起到了规制交通的影响。当计算机确定一些“瓶颈”路段车流量达到饱和时,能自动减少其他相应路段的绿灯时间,减少进入“瓶颈”路段的交通流,增加其他相应路段的绿灯时间,使交通流能够尽快地离开“瓶颈”区域。
  按德国的交规,同类车辆相遇,转弯车让直行车先行,支路车让干路车先行,支、干路不分的道路让右边来的车先行。合理的交通规划和德国人的自觉遵守,大大减少了十字路口的碰撞事故,避免了抢行造成的交通堵塞。
  再次,感谢“崇尚绿色出行”的理念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揽子配套方法。到了柏林,才知道原来德国是如此尊重自行车,高抬自行车。实际上,柏林只有50%左右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许多拥有私家车的柏林人平时上班把车停在家中,主要乘坐地铁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这是柏林交通比较顺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绿色出行,不仅要倡导理念,更要在设施建设上给予保障。柏林的人行道分三股,中间一股一般涂成红色,比较平坦,这是专设的自行车道,宽一米五左右,其两旁是真正的人行道,各有一米宽,以碎石铺路,很少有人在自行车道上漫步,那是自行车专用道。
  在柏林,自行车可以推进地铁和轻轨的车厢!到了站,推着自行车出站,不用沿途存车,自行车一用到底。
  最后,与城市布局和国民心态有关。与其他许多大城市相比,柏林的城市布局比较分散,柏林虽然有许多商业中心,但这些中心不是聚集在某一地区,而是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地方。柏林人、以及整个德国人,关于物质的追求并不时尚与狂热,许多柏林市民,普通日常生活必需品只在附近的超市就可以满足。购买衣物,只在集中的购物季集中购物即可,为满足生活物欲的流动性很少。即便在超市,晚上8点准时关门,周六雷打不动关门,遇到节日也是关门,但橱窗里的灯光布置保留,成为都市里的美丽一景。
  
  尊重文化
  
  在德国,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安静读书的人。柏林安静的湖畔的长椅上、高速公路的休息区的咖啡屋角落里、佛莱德里西大街的爱因斯坦咖啡店、科隆大教堂的莱茵湖畔……到处都有不被任何人惊扰的读书人。他们身着朴素,但神情安逸,沉浸在书中,自足自得。
  除了爱阅读,德国人还爱参观博物馆。德国总人口8200万人,全国有6190个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8亿人次。
  政府关于文化的投入很大,德国政府每年大概支出150亿欧元用于文化建设。此外,各种基金会组织对文化的运作成熟。柏林每一个市民只要花40欧元,就可以买到博物馆参观年票。除了周一,都开放,每年博物馆都有自由开放时间,免费参观。
  柏林市中心有个“博物馆岛”,荟萃了德国博物馆的精华,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施普雷河的支流如同两条玉带,在这里打了一个结,拴住了酷爱艺术的人们的心。
  柏林市中心分布着170多座博物馆,其中逾70a/o~E二战中被毁,馆中藏品也流失了不少。战后,各博物馆修复及藏品整理工作一直在进行,持续至今。这些博物馆多半依据照片和历史资料修复,有的博物馆还特意保留了墙体上炮弹的痕迹。在德国人看来,历史的痕迹理应被保存并展示给后人。
  除博物馆林立外,柏林作为德国文化的最大展示窗口,还拥有3家歌剧院、约150家剧院、300多家画廊、约130家电影院和约400家露天剧场。
  德国关于文化价值的确认,始终是作为“民族之魂与根基”之高度的。政府不是将文化作为产业来推动,而是将大文化建设上升为整个国家发展的大战略考量。回想到历史上德国“大国崛起”的进程,其中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政府对国民素质的养成教育一刻不停息地给予滋养。二战后,国家经费再紧张,但每年投到教育与文化产业的数字不减反增――文化,是立国之脉。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城市生活部)
  责任编辑:丁和平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