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德国已有人提出搞直接民主。但是,关于如何克服危机,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两大政党束手无策,社会众说纷纭。德国的民主政治似乎正处于变革的前夜,今后将何去何从,仍难见眉目。 有趣的是,德国宪法规定,各州居民作为德国公民必须享有同样的生活水平。如何实现呢?主要靠纵的和横的协调。纵的协调是指联邦与州之间的,协调机构是参议院,小州3席,大州6席,共有69席,它是联邦议会的一部分,凡是牵涉州利益的都有表决权,比如联邦议会的立法和联邦政府的某项改革方法,都要由参议院通过才可。横向的协调是指州与州之间的,主要是靠不同层次或不同部门的会议来进行,比如州长会议、州属的文化部长会议、教育部长会议等。这些纵横交错的协调表明,德国的联邦制必须不断地寻找共识。 每个政党在不同的州,力量很不平衡,东西的差别在于原东德地区政党数目较少,南北的差别在于南部主要属于基民盟的票仓。州大选与联邦是平行的,各政党在州进行同样的竞争,但是组阁模式与联邦并不相同,在联邦层面是执政党,在州则不一定是,执政与在野因地区而迥异。州与州之间的区别也很大,有些州几十年都是一个执政党,有的州则经常轮替。州长对其所在的政党有很重要的影响,许多联邦总理的候选人都是某州的州长。联邦政府的组阁模式往往先在州层面上进行尝试,州联合政府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政治学家把州称为政治实验室。 丰富多彩的民间社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民主进程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非政府组织或第三部门的发达。特别是近几年来,每年新增协会1.5万个,新增基金会1000个。德国的结社法规定,只要有7个人就可以登记一个协会。现在,德国登记的协会有60万个,基金会有1.5万个,平均每1万人就有700个社团组织。60%的德国人都是这些组织的成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4%的德国人参加政党。不过,在德国,与英法不同,没有一个各行各业的总的联合会。 民间社团的迅猛增加有多种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社会的个性化加强,利益和兴趣出现了很细的分化;二是国家在很多领域把权力下放了,把一些事情让民间去做;三是公民越来越不愿参加大的政党,因为很难看到效果,而小的组织则可立竿见影,针对一个问题做一些工作,往往能短期见效。 政党对社团组织是非常重视的,与一些协会的关系也很密切,一方面许多协会都倾向于某个政党,另一方面某些协会可能是政党的外围组织。国家也逐渐认识到了第三部门的重要性,现在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协调这些组织,最近还有一些法学出台,一方面支持这些组织工作,比如通过资助等形式,改善他们的条件,鼓励他们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国家对这些组织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当然,作为国家不愿看到社会过细的分化,因为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新问题,所以,国家还通过制定框架,试图引导这些民间社团的工作。 德式民主的成功与危机 以上是德国民主制度的几个主要方面,不难看出,这样一套由各种法学规定的程序和规则能够运行至今,且得到绝大多数德国人的遵守,其当初在设计方面是下过深功夫的。目前,没有民主观念的力量已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德国的政治生活,即使进入了也会被遏制。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制度近年来却遇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德国人自己就称之为民主政治的危机。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党格局之变与组阁困难。 德国自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两大(联盟党与社民党) 一小(自民党)的政党格局,到80年代初,打生态旗号的绿党崛起;两德统一后又形成了打失业救济旗号的左翼党,目前,德国的政党格局变成了两大三小。在选民和议会方面,两大党基本上各占1/3,三小党合起来约占1/3。 长期以来,德国基本上是一大一小联合执政,要么是联盟党联合自民党,要么是社民党联合自民党,但是,2017年德国大选的结果,德语论文范文,却打破了这种组阁模式,联盟党的得票率比社民党仅高出1个百分点,即使联合一个小党也不能达到组阁所需要的票数。经过艰难的磋商,两大党组建了大联合政府(历史上仅有过一次这种模式),但是没有人对这种组合满意。 现在,下一届政府将如何组阁成为德国政治学界讨论的热点。在有些人看来,三党联合是可能的,但事实上很难,联盟党除了与自民党联合之外,与其他任何一个小党合作都似乎没有可能。从大的政治倾向上,社民党、绿党和左翼党都属于左派党,似乎易于合作,但实际上也很难。特别是社民党和左翼党的政见分歧很大,且存在着人脉宿怨(社民党的一部分分离出去加入了左翼党,且原社民党的主席成了左翼党的主席),因此,社民党在联邦大会上已排除了与左翼党合作的可能。更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黑森州选举的结果,使新的州政府的组成搁浅,一年多来都“选”而未决。这也使得2017年德国的大选结果及组阁模式更加难以捉摸。 第二,民众的政治冷漠和全民党的危机。 据艾伯特基金会的调查,目前德国1/3以上的人对现在的民主表示质疑,大选的投票率由原来的80%下降到50%左右。德国的民众对全民党越来越不认同,联盟党和社民党两个全民党的支持率由原来的40%以上降到了30%左右。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仅得到50%人民中30%支持的党还能是全民党吗? 全民党的特点是没有一个唯一的主导意识形态,但有一个基本的政治理念,比如联盟党主张社会市场经济,社民党提倡国家干预主义。他们都自称是所有人的党、全民的党,代表所有人的利益,自己给自己提供合法性。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推行“中间路线”,试图汇总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以争取尽可能广泛的支持。然而,问题是,某个政党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不是由它自己说了算。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老百姓不再相信政党的宣传了,而倾向于看一个政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自然对轮流或共同执政的联盟党和社民党有很大的冲击,因为每一次大选之后,他们的承诺都不能完全实现。关于他们来说,目前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原来的传统选民或铁杆选民正在不断分化和流失。 更令他们感到今不如昔的是,退党现象严重,党员队伍不断缩小。由于全民党自身的形象越来越不鲜明,其中很左很右的即边缘派别,认为党已不能代表他们,变得越来越激进,很容易分离出去。比如左翼党的成立,从某个方面看,就是社民党分化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左翼党成为德国近几年来扩展最快的党派,已获得大约10%的选民支持率,达到了与自民党和绿党平起平坐的地位。民调显示,大部分德国人不相信左翼党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却因他们的抗议形象而支持他们,意在逼迫执政党认清自己的问题。 全民党危机的另一个表现是,民众对现有的政党体制的信念动摇,具体表现在对体制的质疑和批评越来越多,对议员、领导人的批评越来越激烈,甚至不少人已厌恶政党。这也有历史的原因,政党凌驾于国家、人民之上,对德国人来说刻骨铭心。而在当前一些人看来,政党是整天吵吵闹闹为自己争利益的一群人,与其所说的人民无关,因而,他们更信任专家。在既有的德国民主制度中,知识精英除了参加政党之外,并没有常规、直接的渠道参与国家的治理,德国出现的这种思想倾向是否意味着今后专家治国渠道的开辟,亦未可知。 现在,德国已有人提出搞直接民主。但是,关于如何克服危机,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两大政党束手无策,社会众说纷纭。德国的民主政治似乎正处于变革的前夜,今后将何去何从,仍难见眉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