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德国的高等教育及特点[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德国的制造业以其产品的质量高,可靠性好,寿命长闻名于世,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拥有优秀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质的方面与工业国家尚有差距,为此通过对德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及特点的介绍,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影响。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德国 高等教育 模式及特点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地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高校的年入学人数从20年前的三十万增加到六百万人,其入学率已达到60%以上,但是大学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较低,独立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尤其是我国力图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大国,而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与公司的要求还有差距,与欧美工业化国家所培养的大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也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德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笔者希望通过对德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及特点的介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和促进影响。
  德国高等教育模式
  德国的高等教育为公有制,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经费,全德国约有300多高等学校,其大学教育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和模式。
  (1)综合大学:如我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以文、理、医、财经、法学等为主,学制为五年。
  (2)专业技术学院:学制为四年,以理、工为主,主要为公司培养工程师和运用型人才。
  (3)双元制大学:随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获得社会的良好评价,近年来已有部分实验型双元制大学,即部分时间在大学学习,部分时间在工厂公司工作,由公司出资为自己培养人才。毕业后大部分留在公司工作,其学制为4年。
  (4)向英美靠拢的新型学制:近五年以来为了与国际接轨,在德国进行了大学教育的学制改革,即大学三年获学士,再加两年获,但这种试点目前遇到了许多大学的反对,认为丢掉了德国传统的、优秀的教育措施和体制,因而目前仅处于实验阶段。
  (5)培养:在德国通常为大学毕业后在大学的探讨所从事科研工作,经五年的时间才能获得学位,但通常为带薪工作。
  德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1.宽进严出
  在德国不设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中学生只要获得完全高级中学毕业证书即可在德国高等学校申请就读,而无需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当然要申请就读的专业要根据申报的情况适当设限,如高中的考试成绩如何方可申请有些热门专业。但是德国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关把得比较严。大学学习中一门课程不及格给予两次补考机会,不能通过即失去继续上大学的资格,据统计德国学生的通过率为50%,外国学生不通过率可能高达80%以上。确实体现了宽进严出,奖勤罚懒的准则。
  2.分工明确
  德国的综合大学一般培养探讨型人才。通常是在综合大学学习后可直接申请攻读。运用型技术学院毕业后直接到工厂工作。在大学4年的学习期间有一年(即两个学期)在工厂从事实习和实际工作的学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工程师独立工作能力。
  3.学分制
  德国的高校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学分即可申请做毕业论文,学习期间可以到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继续学习,学生也可以自由转学,自由度较大。而我国的学分制仅限于形式,未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的影响。
  4.教授决定了学校的发展
  在德国大学的教授通常不愿意从事行政工作,如系主任、院长等,因而系主任为轮流制,各教研室主任(即探讨所所长)轮流担任系主任,三年一届期满后再由其他教研室主任担任,教授大多数从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教授要到国家科研发展部、经济部和大公司去争取科研项目,而通常的探讨项目均较为超前,要看到5年、10年后的需求。一旦公司和市场需要,便可拿出经过试验探讨的成熟方案供公司运用。教授是否从事前沿科学和市场未来的需求探讨决定了该探讨所发展与前途。当大学的某学科在国际上处于前沿时该大学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必然能够获得较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 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宇航所所长 Aglus教授为世界有限元素略论法的创始人,在飞机的强度探讨方面率先运用,则该校的知名度处于世界前列。但该大学在上世纪末期,随着一批世界知名教授的退休和去世而后继的教授在科研方面的成果较少,目前该校在世界和德国的知名度已大为下降,落后于柏林,慕尼黑,阿亨等大学。因而并非我国所提的教授治校,即教授管理学校,实际是教授治学,教授的科研创新能力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5.与公司良好的合作
  德国的高校在科研方面不仅从政府探讨发展获得项目,更重要的是从公司获得大量的探讨项目。这样不仅为公司解决发展的问题,也为公司培养了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教授大都有在公司工作过5-10年的背景,能够承接和完成公司交给的科研任务,从而获得探讨经费为探讨所购置设备和支付探讨生的工资。公司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得了科研成果和优秀的人才,因此公司愿意与学校合作,支持高等学校的探讨工作。
  6.政府高投入
  德国的国民经济产值略低于我国,但人口仅为八千万人,而教育的投入为GDP的6%。有了比较充裕的财产投入,德语论文网站,对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有利。尽管近年来欧债危机世界经济萧条,但德国的教育经费经费并没有减少。这关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较为有利的。
  7.注重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教育界对于知识、能力的讨论一直在延续着,我国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国内提出“知与行”的关系,提出在教育中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而德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在注意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且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德国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为探讨生做助手,一方面经济上有收益(一小时10欧元),更重要的是从事了较为前沿的科研实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有关工作创造了条件。教授在讲课时,除了介绍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将未来的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大学生通常假期到工厂勤工俭学,了解工厂生产实践的需要,学习目的明确,有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国的高等教育较多地灌输理论知识,培养出的大学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8.基础探讨投入较少,諾贝尔奖获得者数量下降
  德国是比较注重实用的国家,公司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在运用技术领领域投入较多,以机器人为例,德国重视实际运用工业机器人的开发运用;而日本、美国则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较多的探讨。上世纪初期,德国仅一个洪堡大学便有 2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到21世纪德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人数明显下降,而美国则成为获诺贝尔奖的主要国家,这与政府和高校对基础探讨的态度及投入有关,也是目前德国的有识之士不断讨论的课题之一。
  9.艰难的改革之路
  上世纪末,德国开始了高等教育的改革,由于德国大学的学制及毕业学生的文凭许多国家不理解,德国自己认为他们的大学或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相当于美国、英国的水平但头衔仅为国家证书工程师(Diplom Ingenieur)。因而进行改革向英美的学士、、培养制度靠拢。即大学学习三年获得学士头衔,再读2-3年获得头衔,然后,可继续攻读。但是这种改革前遇到了许多大学教授和学生的反对,德国去年有80多所大学抗议这种改革,认为丢掉了德国传统的优秀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降低了培养质量。获得学士头衔实际上不能独立工作,目前这种争论仍在激烈地进行中。因此看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并非易事需要假以时日方能获得一定的成果,逐渐得到各方的认可。
  结束语
  作为世界上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正力图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新大国的行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质的方面和量 的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措施已是我国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可以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希望通过对德国的高等教育及特点的介绍能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联邦政府新闻与信息局“德国概况”[M].沙西埃德出版社,1999.
  [2]李冒芳,梁翠英.当今德国教育概览[M].郑州:河南教教育出版社,1994.
  [3]李其尤,德语论文,孙祖复.战后德国教育探讨[M].南昌:江西教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韩 东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杨承涛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