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篇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是德国作家欧根・鲁格的第一部著作,小说一经问世就获得德国图书奖。在这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里,作家将自己的家族传奇与德国历史联系起来,通过家族传记呈现五十年民主德国的变迁。小说以独到的眼光、幽默的笔触和开阔的胸襟创造了一个回忆的空间,其思想性和文学性超越了其他许多反映前东德历史的著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欧根・鲁格 《光芒渐逝的年代》 历史热点 欧根・鲁格(Eugen Ruge)是德国当代作家,2017年9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问世,同年10月就获得德国图书奖,欧根・鲁格和他的这本著作在德国文学界一举成名。 德语图书奖(Deutscher Buchpreis),授予单本德语长篇小说,是德国十年前成立的颇具作用力的文学奖,被誉为“德语布克奖”。布克奖(简称the Booker)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作用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德语图书奖因其无论是评选程序还是著作水准要求均与布克奖有极高相似度,是德语文坛单本长篇小说的最高奖,也是德国图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17年设置奖项以来,历年获奖的文学著作都由知名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能登上德国畅销书的榜单。 一、作者经历和小说诞生过程 鲁格本人出生在民主德国一个颇具传奇经历的德国共产党人世家。他的祖父祖母是早期共产国际的情报人员,曾经流亡墨西哥多年。他的父亲沃尔夫冈・鲁格也是共产党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流亡苏联期间曾被投入西伯利亚劳改营,后来回到民主德国成为知名历史学家。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记忆对鲁格作用至深,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因和素材。 不仅他的家族,鲁格自己的生命历程同样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他于1954出生于前苏联,两岁随父母一起回到陌生的民主德国。从洪堡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波茨坦地球物理学中心探讨所工作。后因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他不久便从探讨所辞职,到一家电影企业进行纪录片制作和剧本写作的工作。鲁格在柏林墙倒塌前一年移居联邦德国,两德统一后,他又回到德国东部写作和生活。 长篇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酝酿了二十年之久,但作者迟迟没有动笔。直到几年前他被诊断出得了癌症,以为将不久于人世,这才开始写作这部以家族史为素材的小说。写到中途,因生计困难准备变卖家产时,他得知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是为未的著作所设,便寄出 80页手稿,因此荣获2017年的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鲁格这才得以专心完成这部著作。2017年9月1日,小说由罗沃尔特出版社出版。三周后该小说获得德国电视二台颁发给新人新作的“面面观”文学奖。而书成之后,他的绝症竟也奇迹般地消失了(或者因为一开始就是误诊,或者因为疾病自身痊愈)。 目前鲁格和妻子育有四个孩子,主要生活在柏林和吕根岛,从事戏剧和广播剧的创作,并着手把《光芒渐逝的年代》搬上话剧舞台。 二、小说结构和内容介绍 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以片段式的叙述措施记录了民主德国乌姆尼策家族四代人历时半个世纪的真实生活场景,小说中前东德乌姆尼策家族四代人的经历和作者本人的鲁格家族经历有着巨大的相似性,作者本人对应的是小说中的第三代人亚历山大,整个小说也是以亚历山大的视角来构建的。 小说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全书共计二十章,每个章节的名称是一个年份或日期,但作者并不以时间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以年份2001为标题的共有五章,除去开头和结尾两章以外,其余三章则散落在整本书中间,在整个小说中起着主要线索的影响;以1989.10.1为标题的共有六章,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在小说中有着关键的意义,德语论文,作者以六个人物的不同视角观察,花费了六个章节叙述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这六个章节同样穿插在整个小说中。同样的场景,但观察的角度、叙述的主体、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正是这种异同和矛盾让这一事件更具多面性和立体感;剩下的九个章节的标题则从1952,1959等等一直到1995记录了九个对家族作用重大的年份发生的事件。 小说第一章以2001为标题,小说的主人公亚历山大,突然从医院得知自己患有绝症后,来到已经老年痴呆的父亲库尔特的住所,从隐藏的壁柜中拿走了父亲的积蓄,准备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探访祖父母曾经流亡过的墨西哥。小说以及其诙谐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库尔特幼稚搞笑但又让人心酸的行为举止,他从一个昔日的历史学家、著名学者变成了如今一个自理能力极为低下、生活完全依赖护工的垂暮老人。从第二章开始,用倒叙的写法交代了家族的变迁史:家族第一代人即亚历山大的祖母夏洛特和继祖父威廉(他是夏洛特的第二任丈夫)都是德国最早一批共产党员,在纳粹势力上台后,他俩先是流亡苏联,后又流亡墨西哥多年,直到民主德国成立,又立刻回国参加国家建设。夏洛特的两个儿子在她逃亡期间流落在苏联,大儿子后来杳无音信,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库尔特被流放到北乌拉尔山参加强制劳动,侥幸存活,后来回到民主德国潜心探讨历史学,是民主德国文化事业的建设者。不过到了家族的第三代,孙子亚历山大的政治理念已经和祖辈的信仰发生了巨大的反差,他也在柏林墙倒塌前一年逃亡到西德,也就是他的这一出逃引发了以1989.10.1为标题的六个章节,这些章节都是描写的是同一个事件:在柏林墙倒塌前不久,一家人为老威廉举行九十岁的寿辰庆典。然而,因为此时的东德社会正经历转型的巨变,各怀心思、心事重重的各色人物齐聚一堂,最后,庆典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底的闹剧,当晚,老威廉也因为错喝了药物而一命呜呼。 而到了家族的第四代,在统一后的德国成长起来的曾孙马库斯(也就是亚历山大的儿子),则是只关注自己,完全漠视历时的青年,家族中过去发生的一切对他而言似乎只是故事和传说。 三、从细微处体现国家与时代变迁 历史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维度,这点从作者独具匠心的章节编排就能窥出。然而纵观全书,没有任何一个段落哪怕是一个句子正面描写了历史事件,历史穿插在一家人点点滴滴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的身份、特点、对话中。作者把许多具体日常生活情景写进小说里去:比如民主德国为保护边界进行的基础教育、一家人坐着质量并不如何却供不应求的“卫星车”牌小轿车去兜风、市场上以物换物、凭票证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生活经历等等。对读者来说,这些细节的叙述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情感的体验,在这里,历史不再只是枯燥的数字和史实的罗列,而是变成了让人触手可及的、感同身受的生活细节。小说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以“小人物” 的悲欢离合隐喻时代社会的万千气象。 语言的间离感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小说塑造的七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有他或者她自己的视角和喜怒哀乐,作者完全抽身其外,不把自己的观点或者意志强加到书中的人物身上。正如欧根・鲁格在中文版译著“致中国读者”的前言中提到的:“谴责书中人物不是我的创作意图,相反,我试着理解他们,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既不批判小说人物不同的政治观点,也无意褒贬他们的个人行为――而只是呈现着一切。小说无非是叙述――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四、文学著作中的历史热点 以德国历史为创作题材,尤其是反映德国的分裂与统一问题的文学著作和影视著作成为新世纪德语文化界的新动向。 德国著名的“抽屉作家” 赖因哈德・伊尔格在小说《告别敌人》和《不完整的人》中,都以东西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为历史背景,展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个人命运的沉浮,而这些个人及家庭的变迁又再次见证了历史。 兼文艺评论家、导演和作家于一身的亚历山大・克鲁格,在文学创作中,德语论文,始终把对德国历史的追问视为核心问题。其2000年出版的《情感编年史》获得不莱梅城市文学奖和德国有声图书奖,是他多年对历史和人性思考的著作集,克鲁格也以深刻真切地想象剖析历史和情感被誉为“二十世纪编年史作家”。 作家希尔比克则以反映东德生存状况以及描写普通人游移徘徊在东西德之间的故事著称。其代表作《权宜之计》于2000年两德统一10周年之际面世,引起极大反响。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莱比锡的作家C先生拿到一份临时签证,跨越柏林墙来到西德,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而引发的故事。初来乍到的巨大异同使C先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羡慕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条件,却又无法摆脱身居异国的陌生感和难以排遣的乡愁。他爱上了一个西德的女人,但两人的恋情由于思维和生活阅历的巨大异同而困难重重。生活的苦闷使他陷入酗酒的泥潭无法自拔,同时,他的写作灵感也日渐枯竭。希尔比克在著作中反思历史,描绘民族沧桑和社会变革,引发人们的思考。 另一名德国作家德利乌斯, 则以纳粹德国的历史为题材,代表作《杀心萌动那一年》讲述了一位循规蹈矩的大学生无意中听到一名前纳粹分子被判无罪的广播讯息后,决定为好友复仇的故事,其好友的父亲曾被该纳粹分子判处绞刑。正当他一步步着手探讨好友的家庭史和当年的内幕时,前纳粹分子却因病自然死亡, 他的刺杀计划就此流产。这部著作重新展现了四十年代那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市侩习气,旨在促使人们对历史进行反省,并从人性角度提出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此外,近年来德国电影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荣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两部著作《情陷非洲》和《窃听风暴》也都属于历史片的范畴,前者讲述一个为逃离纳粹迫害在非洲肯尼亚避难的犹太家庭的故事,后者则把镜头对准了民主德国时期在国安局高度监听下的普通人的生活。 可能出于近现代史中过于跌宕起伏的经历:两次发动世界大战、民族分裂、两德统一等等,德国人关于历史的观察和反思较之别的民族总是特别的深刻和全面。可能这也是历史题材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在德国读者中深受喜爱,并屡获奖项殊荣的原因所在。 五、结束语 德国图书奖的评委会在评价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给出了这样的概括:“鲁格的家族小说折射出民主德国的历史,他成功地将四代人五十多年的经验压缩在一个编排巧妙的布局中。……他的小说表现出极大的娱乐性和强烈的谐谑感。”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然而一段历史,无论其结果如何,都有着无法取代地价值和意义,这也正是小说想要向我们展示的对历史的思考和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 参考文献 [1] 欧根・鲁格.光芒渐逝的年代[M].钟慧娟,刘慧儒,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 冯小春,张帆.从毕希纳文学奖管窥德语文坛的创作动向[J].外国文学动态,2017(1). [3] 齐快鸽.一部“前东德版的《布登勃洛克一家》”――2017年德国图书奖获得者欧根・鲁格及其著作[J].外国文学动态,2017(1). [4] Sandra Kegel.Ein deutsches Jahrhundert im Roman[J].Der Untergang des Hauses Ruge.In:FAZ vom,2017,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