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翻译西方的经典文献,在概念的移译上,多少潜移默化地在其“解释性”中接受其“政治性”作用。当然,翻译的“解释性”并不直接等于“政治性”,关键在于翻译所奠基的“理解—解释”之根据是“真实”,还是“真理”?而“真理”自身带有的“权力性”自然会向“政治性”转化。这只是一个总的区分,其强弱程度还要依赖许多中间环节--其中主要是推动词语选择的历史契机与精神倾向。这里简化为:在“解释性”中只限于谈“真实”与“真理”;在“政治性”中只限于谈“异同”与“选择”。而总的倾向是要归属于语言的“语言性”中聆听“道说”对意识形态化了的“诸神”或“真理”之审视与限制。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探讨中心 我经历了四种阅读:现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阅读;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阅读;现代汉语对德语的阅读;现代汉语对非汉语语言(主要指包括俄语在内的西方语言)中译的阅读(简称“西语中译”)。现代汉语对文言文的阅读在近现代日处衰微状态,远不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经典所形成 ,西语论文,西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