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诗性思维范式探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本论文研讨的是对于“翻译中的诗性思维范式”,旨在基于中国古代哲学“道象互为”认识基础上构建翻译中的诗性思维范式,并应用其来观照我国翻译探讨与实践。 长期以来,中西翻译探讨经历了注重直觉、顿悟的语文学探讨范式,尔后转向偏重程式化、泛科学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探讨,接着又让位于去中心主义、去一元标准的解构主义范式探讨,直至目前方兴未艾的建构主义范式探讨。前三种范式因各自存在的理论缺陷而成为学术界争鸣的焦点。而建构主义范式试图弥补前三种范式的不足而建立一种感性和理性互为的探讨范式。本文所论述的诗性思维翻译认识观正是一种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建构质感的认识范式,是建立在“道象互为”融入直觉体验、理性思辨和诗兴升华为“一体”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一种认识范式。并且,应用这一诗性思维来指导探讨深受诗性思维传统作用的中文与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这关于目前基于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国翻译探讨是一种突破。 然而由于中西对诗性思维质感、范式探讨存在异同,使得中外历代学者对诗性思维这一概念缺乏质感厘定、并且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故本文从哲学认识角度,追溯中西方诗性思维的演绎历程,回顾诗性思维探讨的历史和近况,对诗性思维做出了界定。基于“道象互为”的中国诗性思维在认识理路和认知范式上与西方第二代认知语言学派隐喻思维探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本文还认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道象互为”认识基础上的中国古典诗学对诗性思维和隐喻探讨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体系,具有深邃性、思辨性和终极性,而且较之西方的探讨,具有历史的先进性、前瞻性和体系性,故本文将认知学派对隐喻思维的探讨范式作为一参照维度,对中国诗性思维的可证性做一系统的理性阐发,并建构诗性思维的可证性与伪证性的认识范式。通过对比参照探讨,使本文中的诗性思维的本质、特点和认识范式从学理上得以进一步确认。 本文进而研讨在诗性思维观照下中西语言的诗性翻译机制、特点、翻译过程以及翻译准则。在诗性思维观照下,汉语与西方语言互译的机制突出了“象”在主客观互动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有别于以往西语翻译探讨范式下缺少“象”介入的中西翻译探讨近况,即缺少考虑诗性的成分。诗性思维观照下的翻译活动强调译者主体以文本为依托,追求文本元意义的过程,即“以象体道”的过程。首先,在诗性思维的观照下,特别是“道象互为”的影响下,翻译活动强调主客观的整体互动,因而体现了翻译的整体性,进而体现在翻译的审美特质上,与西语逻辑思维观照下翻译的审美探讨有着质的区别。诗性思维观照下的翻译审美特质是一种圆融内化的美学本质;其次,诗性思维观照下的翻译活动还具有体验性,体验性是翻译可译性的依据。“象”即是主客观世界相互投射的产物,说明主观活动具有客观存在的源头。在翻译活动中,“象”的介入,使翻译具有确凿凭籍的发生源,或者说使源语与译语具有“异质同构性”,为翻译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再次,诗性思维观照下的翻译活动强调翻译主体的创造性,特别是译者的主体影响,但同时受到体验性的制约,因而诗性思维观照下译者的创造性呈现“创而有度”的特点,即为一种创造性忠实,保证了翻译作为翻译的本质;第四,诗性思维观照下的翻译活动还强调互动性,即翻译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主体、文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以及主体之间的互动,这样就避免了翻译探讨偏向一元而趋向多元化,这正是今后中西方翻译探讨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特征,诗性思维观照下的翻译探讨体现了对文本终极意义追寻的终极性。总之,诗性思维的观照下,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凭借自己主客观的互动,通过对源语文本的意义解读来追寻源语作者主客观互动之下在原文中产生的元意义,通过译语表达出来并被译语读者接受的过程。所以诗性思维观照下的译者翻译过程是译者基于文本发挥主观创造性的活动。在诗性思维的观照下,译者所遵循的是一种“创造性忠实”的翻译准则。最后,本文选取中英互译文本进行略论,说明在不同文本中英互译活动中,译者在诗性思维观照下如何进行对原作及原作者的创造性忠实。 综上所述,基于中国传统哲学“道象互为”的诗性思维翻译探讨范式具有内在的思辨、体验与审美特质,是对文本终极意义的追求,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内基于西方逻辑语言及思维所构建的翻译理论进行中西翻译探讨的框架,希冀弥补国内目前翻译探讨存在的缺陷,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出绵薄的贡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