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渐深入,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都有着不错的相互借鉴。中西比较作为一种中西交流的有意义的尝试,西语毕业论文,在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体现和展开。中西科学方面的比较作为其中的一个向度,关于促进中西科学各自的发展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科学解释为媒介,西语论文题目,通过中西科学解释的归纳与比较,对中西科学深层次的方面进行一定深度的讨论。文章共分五章:
第一章论证了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科学解释的简单介绍;以及科学解释作为一种概念框架的研讨。
第二章介绍了西方的科学解释,论证了标准的西方科学解释并对其进行了修正,并总结了西方科学解释的特点。
第三章从中国古代科学史实出发,概括了中国古代科学解释的简单模式及其特征。
第四章对中西科学解释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比较。并补充说明了历史主义所可能产生的问题。
第五章就比较所得进行运用性探讨,得出了几个比较有意义的结论。包括:“天人合一”的借鉴;认知科学的深层次辨析;中西科学解释模型与科学理论的研讨;“李约瑟难题”的尝试性解决。
本文的创新之处于总结概括了中国古代的科学解释及其特点。以科学解释为媒介对中西科学进行比较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学 科学解释 西方科学解释 中国古代科学解释 中西比较
摘要5-6 Abstract6-9 导言 中西比较—一种有意义的对话9-10 第一章 中国古代科学与科学解释10-14 第一节 比较的前提:浅论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10-12 一、对“西方近代科学”标准的质疑10-11 二、“名实之辩”下的中国古代科学11-12 第二节 科学解释:中西科学比较的新向度12-14 第三节 “观察渗透着理论”—解释的概念框架14 第二章 近代科学的西方科学解释14-23 第一节 西方科学解释的标准模型15-17 一、科学解释的演绎模型— DN模型16 二、科学解释的概率模型— IS模型16-17 第二节 对标准模型的“诘难”17-20 一、从逻辑的角度看18 二、对称性困扰18-19 三、无须定律解释的实例问题19 四、统计模型的高概率问题19-20 第三节 标准模型的条件、本质20-21 一、标准模型的条件20-21 二、标准解释模型的本质21 第四节 标准模型修正后的特点21-23 一、形式化特征21-22 二、非形式化特征倾向22-23 第三章 中国古代科学解释的发掘23-29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形式考察23-27 一、元气说与科学解释24-25 二、五行说与科学解释25-26 三、风水堪舆与科学解释26-27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学解释的一般概括27-29 一、非形式化特征27-28 二、解释模式的简单概括28-29 第四章 基于科学解释的中西比较29-42 第一节 中西科学解释比较29-33 一、演绎与类比特征之比较29-32 二、语境在中西科学解释中的意义32-33 第二节 中西科学解释的“天人分合”比较33-35 第三节 中西思维模式概括比较35-37 第四节 现象与本质—科学解释模的提示37-38 第五节 中西科学的“历史主义”考察38-42 一、对于“范式”与“不可通约性”38-40 二、对库恩的一点诘难40-41 三、文化的向度41-42 第五章 比较的延伸及其结论42-54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解释—“天人合一”倾向的借镜42-44 第二节 基于认知科学的深层次辨析44-46 一、功能主义:进化、结构与环境44-46 二、中西科学:解释功能与科学深层的相似性46 第三节 科学理论与理论模型之关系46-49 一、中西科学解释模型与思想模型46-47 二、中西科学解释模型与科学理论47-48 三、理论模型的意义48-49 第四节 科学解释视域中的“李约瑟难题”49-54 一、“李约瑟难题”及其现实意义49-50 二、“李约瑟难题”的科学解释透析50-54 注释54-55 参考文献55-59 后记59-60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6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