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语境下的“个人主义”[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Individualism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它背后代表着西方人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崇尚。然而,当Individualism 一词被译为“个人主义”进入中国,在很多人眼力却成了“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代名词。事实上,以群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和以个人为本位的Individualism是中西方两大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当Individualism 从西方文明来到中国,在不同的语境下,自然而然产生了某种话语变异。本文试图对Individualism 及个人主义的概念进行比较略论,并从横向和纵向对中西不同语境下该话语变异的原因进行阐释。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中西语境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作为西方最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在西方世界备受推崇,其译词“个人主义”在中国却成了“自私自利”的代名词,与其原义相去甚远。古往今来,中国就是一个群体本位的国家,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对个人权利极其尊重。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语境下,西语论文,西方“个人主义”话语在翻译、接受和实际应用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异。本文将从横向和纵向对中西不同语境下该话语变异的原因进行阐释。
  一、英语世界中的个人主义
  从词源来看,Individualism一词来自拉丁语dividuum, 意为不可分的。这正好体现了西方人的一个基本观点,他们认为个人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不可分割的;同时,个人又是最高的社会单位,没有任何事物凌驾在其之上。外研社1997年出版的《朗文英语辞典》,它是这样给individualism下定义的:1.the belief that the rights and freedom of individual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ights in a society (认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人们在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权利的一种信条); 2. the behavior or attitude of someone who does things in their own way without being influenced by other people (不受别人作用且以自己的方式做事的人的行为与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世界中,Individualism 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它可以用来表示利己主义,但更多的情况下,Individualism代表着西方文化中关于个人权利以及公平与正义的追求,是其精髓所在。
  二、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在中国,个人主义的概念,是在近代以后才开始形成。然而,并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个人主义的思想。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个人主 义,当属杨朱一派。冯友兰先生说他们是“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并且杨朱的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人人为自己”,二是“轻物重生”。在古代中国思想上史上,这并不是唯一的代表。从道家思想来看,老庄追求的便是个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一种个人的超脱与自由。另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里也能找到个人主义的影子,尤其是晚明的阳明心学。近代以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爱国之士开始从西方引入个人主义的观念,以图个人意识的觉醒,救国于危难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个人主义在其独特的背景下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其逐渐融入了现代汉语语言体系。虽然其根本源于西方,却具有深刻的中国印迹。商务印书馆2000年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辞典》对个人主义一词的解释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等。”
  三、中西语境下个人主义话语的变异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个人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与西方个人主义也存在着异同。在英语世界中,个人主义是一个相对比较积极的词语。人们在提到它的时候,将其与西方文化的民主自由等精神联系在一起,普遍是一种赞扬甚至引以为自豪的态度。然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却不尽于此。中国人对待个人主义时,更多的看到个人主义极端的一面,也就是只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个人主义,忽视了其他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关于个人主义一词的理解,不只是对Individualism 一词的全盘照搬,西语论文,而是结合了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当Individualism 从西方文明来到中国,在不同的语境下,自然而然产生了某种话语变异。从横向来看,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从纵向来看,个人主义进入后经历了与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横向的、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语义的异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异同。中国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国家。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华文明是黄土文明,而中华民族向来依靠农业维持生计。在这样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下,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就变得相当重要。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而国家的建立便是这种家庭关系的延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国同构。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集体显得最为重要,而其中的个人只是其中的一环,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集体需要的时候,甚至要具有“自我抑制”、“自我舍弃”、“自我牺牲”的精神。相较与中国,西方是个人为本位,以个人主义为导向的。不同于中国的黄土文明,西方文明是一种海洋文明。开始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启蒙的“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贸易维持繁荣,他们首先是商人……他们的活动要求他们在城镇聚居,因此他们的社会组织不是根据家族的共同利益,而更多是反映城镇的共同利益。这是何以希腊人以城邦为中心来组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难以形成专制统治,人与人的关系相对比较平等,个人主义的思想也更容易滋生。而不同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早,民主思想由来已久,西方人关于个人权利、平等自由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随着西方历史进程的继续推进,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阶段,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普遍接受并认可的价值观。
  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来看,语义的演变与文化的沿革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第一个尝试将西方个人主义传入中国的是严复,他由弥尔《论自由》一书翻译而来的《群己权界论》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本宣扬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著作。中国近代史上不乏像严复这样引入西方观念以求国家之崛起的人。在西方,个人的地位是高于国家的,国家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个人,维护个人权利。虽然严复、梁启超等人把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引入中国,却始终摆脱不了诸多现实因素的作用。不论是中国的现实情况还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不论是这些学者的知识结构还是其情感倾向,都深深地作用了他们关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也层出不穷,但其本身的知识体系对其对于个人主义的理解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之后,个人主义在中国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革命的火焰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也是在现实的需要下,“个人主义”这个词逐渐成为了“自私自利”的代名词,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然而,需要看到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的文化开始了更为积极的互动。一部分人开始站在更为公正的角度去思考个人主义。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我们需要避免的,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其背后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结语:
  事实上,虽然中文中的个人主义是作为英语中Individualism一词的译词存在,但其并不能划上完全的等号。西方个人主义在进入中国之后,已然成为一种中国化的个人主义。所以,我们要考察这两个词的时候不能将其完全对等,而是应该站在更公正更合理的角度,认识到在不同的语境下二者的所产生的异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西方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自身。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