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异同对诗词英译的作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作者简介:陈红平(1967.12―),女,西语毕业论文,汉族,天津人,文学,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探讨方向:英语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曹丽娜(1984.1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探讨生,探讨方向:英语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摘 要:中西思维方式异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异同的存在会给跨文化间的交流带来消极作用。在此通过对中西思维方式进行对比,略论它对翻译的作用,从而提高诗词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跨文化 思维方式异同 作用
  中图分类号:G04&H315.9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Thinking Differences’ Effect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CHEN Hong-pingCAO Li-na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isity Hebei•Baoding 071000)
  
  Abstract: The thin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bjectively exist, which may lead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contrast the chinese thinking and the western thinking and analyse the effects in translation so that the quality of poem translation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Interculture; Thinking differences; Effects
  
  
  一、引言
  
  思维方式的异同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语言的异同是思维异同的外在形式,思维方式的潜在异同使语言表达
  有所异同。在此主要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出发并阐述其对诗词英译过程的作用。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连淑能将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划分为:
  (一)整体性思维与略论性的思维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侧重于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规律。在西方的传统哲学中主张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
  (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直观经验。因而形象性思维常使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义。西方人较为侧重抽象思维,侧重实证性探讨,善于应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由于西方人抽象思维的习惯,他们则擅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事物。
  (三)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
  连淑能曾指出“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的对象是模糊的,思维的主体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措施整体的把握总体特征,缺乏对事物本质的准确认识”[1]。相行之下,西方人受到古希腊文明的作用,所以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三、思维异同对诗词翻译的作用
  
  (一)思维方式的异同导致诗词英译意境的缺失
  顾正阳教授在《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究》一文中指出:“古诗词曲中,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无论是天上的月亮、星星,还是人间的山水、花卉、酒、茶、服饰、楼台亭阁等无不沾染了情……”[2]所以古代的诗人总喜欢从自然中寻找事物,以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是志趣。以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o the Tune of Tian jingsha
  Returning crow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r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A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hom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汉语的小令仅仅用了28个字就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前两句显现出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几个名词就描绘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这首诗并没有严密的语法逻辑,只是一些事物名词的排列就达到了韵律的美。全诗只用“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寓于自然之中。然而关于英语这种形合文字,要在翻译中对等地传达出古诗的意境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后的小令词汇比原文要多出一些,而且虽然译文试图通过传达原文的事物来表达出意义。但由于依据英语的特点增添了冠词、介词和动词,与汉语相比具体的意象就缺失了。
  (二)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的异同作用翻译的准确性
  模糊思维是汉语的重要特征,西语毕业论文,诗词歌赋无不体现这一点,同时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提出“中国古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性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3]总体来说,就是文字间的模糊性才得以使诗歌让人充满着丰富的形象。以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
  Barren and cold the thatched cottages 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 [4]
  原诗用寥寥数语就描绘了太阳落山后,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诗人来投宿的情景。而在译文中在解读“夜归人”的时候用的是“I”。然而在诗中“夜归人”到底是谁,并不能明确。所以说对“夜归人”的理解不一定就是诗人自己。由于英语的精确性,在语言中表现为主谓结构,不管主语是什么,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总有一个词会充当主语。而关于古诗词来说,诗人所表达的主体往往是缺失的,这是由汉语思维的模糊特性所致。这也使诗歌有其想象的空间。而英译后的诗歌,所传达的源语的意义被局限了。
  
  四、结语
  
  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就构成了语言使用方式的不同,关于翻译活动来说,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移植。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中思维方式的异同,有利于帮助译者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差别,能够有效地对译文进行补偿的翻译,使诗词翻译更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 顾正阳.古诗词英译文化探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
  [3] 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
  [4] 许渊冲.英译新编千家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0:45.
  责任编辑:琰 柽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