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汉民族由于历史渊源、哲学观念和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异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思维的语言形式。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常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中国人则习惯于形象思维,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中西方这种思维方式的异同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英语倾向于使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倾向于使用形象表达法。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在英汉互译实践中,往往需要进行词汇抽象概念与具体意义的相互转换,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文从3个方面研讨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如何进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换。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异同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英汉互译 转换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西方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上的异同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哲学观念、宗教信仰和认知心理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汉文化的形象思维与西方文化的抽象思维是重要的异同之一。虽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皆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之中,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侧重。正如包惠南(2001:26)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周易》以“观象制器”解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观面象察舌色”诊治病疾,天文历法探讨“观象授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观“天象”预测气候变化,美学将“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而西方文化秉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西方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解析的过程中,以探索世界的始基为最终目的,以分类措施为主要手段,试图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象的共相,再递级上升做纯思的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形成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而各类共相的表达形式往往是以概念为内核的语言符号,不像汉语的共象仍以象语来表达。汉文化“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形象的思维方式,而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二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英汉语言中的表现 汉语的方块文字是一种象形结构,是汉民族“形象思维”的产物,形成了汉字“因形见义”的独特性;英语则是一种由音素组合的拼音文字,是抽象理性思维的结果,形成了“由音入义,音入心通”的准则。如汉语中“人”字酷像分腿站立、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日”和“月”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而相应的英语中的“man”,“sun”和“moon”只表意。 汉语文字具有具体、丰富和细致的特点,思维的经验性较为突出,这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反映在语言组织上,就是习惯用意象组合来使句子内容生动可感。汉民族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综合,注重“观物取象”,立像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汉语爱以具体比喻抽象,以物言志,以物寓感。例如“胸有成竹”(to have a well-thought-act plan before doing sth.)形容对某事极有把握;“罄竹难书”(of crimes too numerous to mention)形容罪行滔滔,说不完,数不尽。因此,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英民族善于抽象思维,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中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连淑能(1993:128)指出,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因而便于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英语抽象名词多,主要由于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有虚化功能的词缀――前缀和后缀,其中以后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而汉语缺乏像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因此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汉语更加具体而英语则趋于抽象。 三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英汉互译中的转换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作用着英汉语不同的表达形式。翻译的标准之一是译文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理想的译文应当通顺流畅,避免生搬硬套。在深刻领会原文的基础上,尽量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按照目标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选用符合目标语的习惯表达措施,把原文的意思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翻译的本质就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由抽象思维所产生的抽象表达法和由形象思维所产生的具体表达法,在英汉互译中往往可以或者需要把二者进行互换,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下为3种常见类型的翻译转换: 1 普通词语的转换 (1)Absence and distance make the overseas Chinese heart increasingly fond of the Peking regime. “absence”与“distance”在英文中皆为抽象名词。“absence”的本意为“缺席,不在场”,此句中表明华侨身处异乡;“distance”的本意为“距离”,此句中指异国他乡与祖国母亲之间的路途遥遥。在译成汉语时,要用比较具体形象的词来进行翻译,以突出华侨身处异乡,远离祖国,内心对祖国母亲的热切向往,此句可译为: 华侨离乡背井,远居国外,因此他们在感情上越来越向往祖国母亲。 类似例子如下: (2)There is more to their life than polit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more than transient everydayness. 他们的生活远不止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也远不止一些柴米油盐问题。 因此,在英译汉时,可采用具体译法,即为了消除或降低语言差别给翻译带来的损失,使译文产生与原文同样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中抽象或者是比较抽象的单词、词组用具体或者是比较具体形象的单词、词组来进行翻译(冯庆华,2002:48)。 反过来,在汉译英时,可采用抽象泽法,即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往往有必要把原文中带有具体意义或具体形象的单词、词组进行抽象化处理,如: (3)不同看法总是有的,但正是不同看法,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是我们力量的所在。 此句中“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是汉语中较为形象的表达法, 译成英语时需进行抽象化处理,此句可译为: There will always be different ideas, and it is conflict rather than unquestioning agreement that is a source of strength. 英语“unquestioning ”意为“不加质询的,无异议的”,“agreement”意为“同意,一致”,“unquestioning agreement ”与汉语“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形象表达在意思上相匹配。 类似例子如下: (4) 她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译为:She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2 形象性词语的转换 汉民族的传统思维不善于应用抽象语言,却擅长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措施来表达抽象,如: (1)只要你过来,鸡鸭鱼肉,绫罗绸缎,一辈子享受不尽。
此句如按字面意思翻译,译文为: If you are willing to marry me, you will enjoy chicken, duck, fish, meat, silk and satins all your life. 这样的译文所用词语太具体,显得罗嗦,读起来很别扭,不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也不能较好地概括原文的喻义。因此,在汉译英中,汉语中具有喻义的形象词语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表达时,只翻译其喻义。如按字面意思翻译,译文反而不地道。因此,此句可译为: If you are willing to marry me, you will enjoy the luxuries all your life. “luxuries”的单数形式“luxury”意为“奢侈,奢华;奢侈的享受,奢侈品”,英文中简单的“luxuries”一词就把汉语原文中的形象词语“鸡鸭鱼肉,绫罗绸缎”完整地加以概括,符合其喻义,也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从而使英语译文更加地道。 类似例子如下: (2)由于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失败了。 He failed for lack of perseverance. 汉语虽然较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却相当丰富。因此英泽汉时,汉语可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即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例如: (3)But there had been too much publicity about my case. “publicity”一词意为“公众的注意,众人周知”,如此句按字面意思译成“但我的事到现在有太多的公众注意了”,比较呆板,读起来平淡无味,不够生动,因此可译为: 但我的事现在搞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了。 类似例子如下: (4)He was open now to charges of willful blindness. 这时人们指责他装聋作哑。 这样,通过汉语形象性词语的使用,译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取得了更佳效果。 3 汉语范畴词的转换 汉语里有一些名词,如“问题”,“状态”,“情况”,“工作”等,有时本身没有实质的意义,只表示一种范畴,称为“范畴词”(category words),如“腐败问题”(corruption),“落后状态”(backwardness),“短缺情况”(shortage),“计划生育工作”(family planning)等。汉语中的范畴词也构成一种语义上的重复。范畴词是一些具有概括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分类范畴的词语,常用在具体词的后面,对其进行分类总括,以便和其他词语(词义)搭配。因此,汉译英时,可以省去不译。例如: (1)在工作中,大家都必须杜绝浪费和低效率的现象。 It is necessary to put an end to waste and inefficiency in our work. (2)讨论的范围,涉及中美关系,中俄关系。 The discussion covers Sino-U.S. relation,Sino-Russian relation. 英译汉时,正如彭启良(1980:73)所指出的:“我们在处理英语抽象名词的时候,也往往采取具体化的办法――根据汉语的习惯,增添相应的词,如添‘关系、情绪、局势、现象’等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例如: (3)What they wanted most was an end of uncertainties. 那时他们最渴望的就是结束这摇摆不定的局面。 (4)The dancing hall was filled with gayety. 舞厅充满了欢乐气氛。 由此可见,在英汉互译中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增加或去掉范畴词,可使译文更加流畅,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四 结语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翻译的本质就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中国古代哲学讲求“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并加工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申小龙,2003:324)。受此作用的汉语语言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其表达倾向于具体。而西方语言包含一种执着于知性、理性的精神,其表达倾向于抽象。 汉语表达较具体而英语表达较为抽象,这样的结论大体是正确的(邵志洪,2017:20)。抽象和形象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导致两种不同的用词习惯,前者多用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描述事物、阐述事理,后者却常用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描写事物、述情道理。因此,英汉互译时往往需要进行词汇抽象概念和具体意义的相互转换。英泽汉时,“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措施往往可以通行文、添文采,增加泽文的可读性;汉译英时,“化形象具体为抽象”的措施,则常常可以冲破源语形式的束缚,提高源语与目的语转换的可译性,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翻出妥贴、顺畅的译文来。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年版。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连淑能:《英汉对比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彭启良:《翻译与比较》,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简介:李松涛,女,1968―,云南嵩明人,,副教授,探讨方向: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语论文,西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