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看中西幻想小说[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幻想小说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对《哈利・波特》与《幻城》这两部极具代表性的中西幻想小说进行解读,发现在东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两部小说对人类的永恒主题――“死亡”与“爱”,有着不同的诠释,而幻想小说的重要元素――幻想、游戏与幽默,在两部小说中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幻想小说 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幻想小说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而在中国其创作正方兴未艾。对《哈利・波特》与《幻城》这两部极具代表性的中西幻想小说进行跨文化解读,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促进读者对本源及异质文化的把握,并有望提高本土幻想小说的创作水平。
  一 跨文化视角的意义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人们在享受各种文化之丰富性的同时,也不免因文化的殊异而产生隔阂与误解,而跨文化的探讨与视野也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关于某种文学现象或是某个具体的文本实例,读者或者探讨者无疑可以采取诸多不同的视角,从而得到多样化的阅读享受和探讨路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本文正是采取了跨文化视角来解读中西幻想小说。如萧伯纳所言: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之后,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如果这两个人各有一个主意,互相交换之后,每个人将会有两个主意。跨文化,就是要集合东西方文化的智慧,因为每种文化里都有些积极的而且是精华的东西。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分属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相对而言,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向,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应用跨文化的视角,了解这些文化特点和区别,关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文本,更有理据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促进本国的文本创作、增加人民的精神食粮,进而丰富人类的文学宝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幻想小说的定义
  所谓“幻想小说”,日本作家神宫辉夫认为,是“包含着超自然的要素,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故事,给读者带来惊异感觉的著作”。朱自强曾经把幻想小说称作“小说童话”,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种文学体裁以小说的方式展开内容,给幻想描绘出现实的背景,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思与环境描写方面都是幻想与现实的统一。在2000年出版的论文《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朱自强认为,所谓“幻想小说”,必须具备这几种要素:1、幻想文学表现的是超自然的即幻想的世界;2、采取的是“小说式的展开”方式,将幻想“描写得如同发生了一样”;3、幻想文学与童话不同,其幻想世界具有“二次元性”,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总而言之,幻想小说就是应用小说的写实手法创作的一个现实世界所不存在的长篇幻想故事。
  三 《哈利・波特》和《幻城》的跨文化解读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国的幻想小说既从根本上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具备了中国特色的幻想元素;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借鉴了具备浓厚儿童文学传统的西方著作的表现手法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近况与西方国家的幻想小说仍存在着差距与异同。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略论二者的异同,有助于促进中国幻想小说的创作与欣赏。
  幻想小说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在中国,虽然古代文学中就有极富幻想性的文学著作,如《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幻想小说,却是在西方幻想小说的作用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每种新的文学形式,在传入有着悠久文学史的异国之后,必然会受到该国文学传统、人文思想的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变形,幻想小说也不例外。中西方的幻想小说,在幻想的形式下体现出不同的美学追求。本文试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中国作家郭敬明的《幻城》为例,对中西方幻想小说进行初步的略论。
  1 永恒主题――“死亡”与“爱”的不同诠释
  同为现代幻想小说,《哈利・波特》与《幻城》在主题选材上有很多巧合与相似之处。如神奇动物“独角兽”、“爱”的主题、“轮回”的主题等等。虽然“死亡”与“爱”是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但这两部作品在表现同样的主题时,由于文化底蕴的迥异,却做出了不同的处理,而给人的美学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哈利・波特》和《幻城》这两部作品中,关于“死亡”主题的处理,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传统观念。如在《哈利・波特》一书中,“神秘人”伏地魔把自己的灵魂分成七份,变成了“不人不鬼,生不如死”的怪物,从而使自己在长生的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远。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死与生一样,同属于自然规律,对长生的追求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而追求长生不老必然导致邪恶和灾难。
  而《幻城》一书在处理这一主题时,则体现了诸如“缘分”、“因果”、“宿命”等中国传统的生命观念。人的死亡、死亡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恨”,都是前定的,有因果渊源的,纠缠到底挣脱不开的。名为“渊祭”的“幻雪世界”的主宰,其实就是人的命运的主宰,所有的人都在其掌控之中,怎么挣扎都毫无用处,人不可能跟命运抗争。
  另外,在对“爱”的主题的处理上,《幻城》也体现出佛教思想的作用。樱空释因为爱哥哥,希望哥哥得到他想要的自由而杀人,这种执着的追求甚至贯穿到来世,从而导致悲剧一再的发生;星轨因为希望能和哥哥星旧永远地生活在一起,所以答应渊祭做她的西方护法,并为她做一切事情。这种因为执着而产生偏差的美好的爱,体现了佛教“求不得苦”、“执拗是误”的思想。而在《哈利・波特》一书中,则彰扬了“爱”的美好:“被一个人这样深深地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永远的护身符。”
  2 幻想小说重要元素――幻想、游戏与幽默的不同表现
  “幻想”是幻想小说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活跃在文本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创造出惊异玄幻的效果。牛津大学教授托尔金对幻想小说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故事的作者创造了第二世界,我们进入其中。我们对故事作者在第二世界中所说的一切都信以为真,服从那个世界的法则,……”
  在这个幻想出来的第二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用可以看得见的“真实”的形象建构起来的,而且跟第一世界交融,让读者相信这件事情就会在眼前发生。但是,因为中西方传统的文学观和审美观的不同,《哈利・波特》和《幻城》对幻想的处理又全然不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且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心理时空,且空间常常表现为流动空间。如中国人在哲学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在艺术上主张“神似”,“得意”即可“忘形”。
  在《哈利・波特》中,作者关于相关于第一世界的第二世界,有着非常详细的描写:哈利・波特和其他魔法律校的学生们通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进入第二世界;他们使用的魔杖和飞天扫帚由不同的材料组成。同时,魔法世界人们的外貌、性格、品行等等也都被描写得细致入微,真实可感。如魔法律校的校长邓布利多,作者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他个子瘦高,银发和银须长到都能够塞到他的腰带了,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他年纪已经很大了。他穿一件长袍,披一件拖到地的紫色斗篷,登一双带搭扣的高跟靴子。半月形的眼镜后边一对湛蓝湛蓝的明亮眼睛闪闪发光。他的鼻子很长,但是扭歪了,看来至少断过两次。”

  短短一段话,一个不同于第一世界,但又真实可信的巫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阅读过程中,那种亦真亦幻的奇妙感觉使读者自然地沉陷在著作中,仿佛在现实生活中真有“第二世界”的存在,并清晰地感受着魔幻世界的神奇和美好。
  而在《幻城》一书中,人物形象、场景描写、人物关系都是极尽空灵。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白色的瞳仁”,披着象征着纯粹冰族血统和法力的“白色长发”,不同的是他们的内心,而这内心,也是以一种极度唯美和浪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著作中的一场大战,作者仅仅这样描述到:
  “漫天尖锐呼啸的冰凌和铺满整个大地的火种,天空是空旷而寒冷的白色,而大地则一片火光。”
  其幻想是轻灵的、极具浪漫色彩的、狂放不羁的,其描写是朦胧的、写意的。作者似乎并不在乎读者是否认同他所营造的“第二世界”,而读者则如同观赏中国传统戏剧的观众一样:一边因为这种审美的“间隔距离”而保持着阅读的清醒,不会相信作者“第二世界”的真实性;一边享受着这种不羁的幻想所带来的完全超脱于现实生活诸种羁绊的享受。
  除了幻想之外,游戏也是西方幻想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幻想小说出现在社会状况的发展使得现实主义小说变成难写的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失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解脱的途径,因此,借助幻想建立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王国。根据弗洛伊德的思想,游戏是对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的一种补偿方式,游戏的本质是愿望的实现。因此,西方幻想小说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游戏精神。
  在《哈利・波特》一书中,作者罗琳让哈利、赫敏、罗恩等几个孩子背负重任,从日常的生活进入非日常的生活,在巫师的世界里开始冒险历程。此外,小说中的飞天扫帚、神奇的咒语、类似于“麻瓜”世界足球比赛的“奎地奇”比赛等等,也让读者在作者营造的这一有别于现实的王国里,体会着神奇的魔法力量带来的自由感,并和文中的主人公一样,充分地释放着尽情游戏的欲望。
  在《幻城》这部幻想小说中,作者借助漫画和武侠的元素,使小说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感。虽然作者在小说中设计了一些类似“闯关”的情节,但也只是其用来渲染气氛,并通过这些氛围表现人物对宿命的抗争和注定的失败的。所以关于游戏的形式和游戏的过程,著作并没有过多详细的叙述。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主要是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氛围中去感受人物的悲喜和情节的紧张,并没有享受到那种游戏精神所带来的感同身受的宣泄。
  和游戏一样,幽默也能给现实世界的人们带来心理上的释放,而在西方文化中,荒诞则是幽默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哈利・波特》一书中,幽灵教师上课时,忘记带上自己的身体;看守活板门的丑陋、凶恶、庞大的狗,需要音乐来降伏。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产生但却与现实生活有类似之处的荒诞使小说紧张的情节得到缓冲,并给小说中人物的冒险增加了令人愉悦的享受成分。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培养出不同的幽默感。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的序言中认为中国人性格中有四大特征: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deep,broad,simple and delicate),这无疑是我们的财富与光荣,但也正是这种民族性格,直接导致了《幻城》一书缺乏相应的荒诞性的幽默。
  在中国,幻想小说的阅读和创作虽然有风靡之势,但幻想小说的创作却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用西方幻想小说对中国的幻想小说进行比较略论孰优孰劣,也许还是一件有失公允的事情。但如何应用跨文化视角,发掘不同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借鉴西方优秀的幻想小说学的同时,结合中国的文学传统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幻想小说,却是一件亟需解决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顾嘉祖、陆:《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神宫辉夫:《儿童文学的主角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8年版。
   [3] 朱自强:《小说童话: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4]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5] 彭懿:《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6] J・K・罗琳:《哈利・波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郭敬明:《幻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刘慧苹,女,1975―,湖北武汉人,,讲师,探讨方向:语言文化,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语论文西语论文网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