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异同在语言中的表现[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在语言中有所体现。本文概述了这些思维方式异同及其对语言表达的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思维异同;语言异同
  
  思维是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根据萨培尔一沃尔夫提出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观点: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必须依靠思维为之提供内容。同时,语言是表达和传播思维的最佳工具,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以下将试图研讨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并略论其关于语言的作用。
  一、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
  西方哲学具有崇尚个体思维的传统,即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略论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哲学家一向倡导一体思想,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莫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并由此形成整体思维,主要表现为综合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异同在语言上的表现有:
  (1)英汉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不同的倾向。英语偏好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偏好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
  (2)表现在论证上英文往往习惯于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而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类推出个体,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前到后、由远及近。
  (3)在语篇上英语篇章常常呈线形安排,而汉语则呈螺旋型结构。
  二、形式或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形式或逻辑思维在西方哲学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人注重逻辑推理和以实验为基础的形式论证,很早就将哲学与语言探讨相结合。相反,中国的传统思维十分重视“悟性”或直觉。中国人常常不是凭借严谨的形式略论而是靠“悟”。直觉思维有其优点,如果人们能正确地应用直觉来准确地把握客体特征,直觉是具有一定的认识影响。但是,直觉具有明显的思维措施论的弱点。它不重视以科学考察为基础的形式论证,不重视形式结构对准确判断的意义,因此悟性往往导致语言中过度的模糊性,如词性、语义、句法成分等的模糊化。
  英汉这一思维方式异同在语言上集中表现为英语的意合和汉语的形合,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1)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注重隐性连贯是汉语句法的突出特征。汉语中的形式连接手段少,而且不常用,因此语序对理解句子的意思起关键影响。汉语中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介词等,所有多余的形式连接手段在汉语中被最大限度的删除掉。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
  (2)英语重形合(hypotaxis)。英语造句常使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分句或从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句法结构呈显性接应。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使用频繁。关系词和连接词经常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同时还有其它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以及广泛使用代词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使用“it”和“there”做替补词起连接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英语形合的典型表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汉语中没有形合,英语中没有意合,因而这一划分也是相对的。
  三、主客分离和主客一体
  西方思维严格区分主客体,以主体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用自身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来来探求客观世界的本原,通过对客体的观察、略论、推理和探讨,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相关的理论。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以客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把客观世界作为思维的核心。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里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融合的,对这个统一体的认知主要通过悟性或直觉获得。英汉民族这一思维异同对各自语言的作用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语是主语显著型语言,而汉语是话题显著型语言。英语语法规定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一个主语,没有主语的句子在英语里是例外。主语是整个英语句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决定谓语动词的形态,西语论文网站,由此构成了SV搭配。SV搭配是英语句法构架的核心。相反,汉语主语并不具有英语主语的那种“不可或缺性”。汉语主语具有很大的词类兼容性,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如有施事主语、受事主语、时间主语、地点主语、与事主语等,而英语的主语则必须具有名词性。汉语主语有多种形式,汉语的谓语也有多种形式,谓语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一个动词,也可能是一个名词或是形容词。然而,在英语句法结构中,SV搭配规定谓语必须是动词。一看到动作,我们很自然就想起动作的主体。这一区别也反映出主体在英民族思维中所占有的分量。
  汉语句子的语态是隐含式的。主语的身份是主动还是被动很模糊,但却不言而喻。英语的情况恰好相反。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始终径渭分明。对被动语态的不同处理与英汉思维方式异同有很大关系。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同时以主体为中心,主体“身份”必须确定清楚;但是,汉民族的思维习惯是天人合一,人的行为必然是由人来完成的,事或物不可能完成人的行为。这种不言而喻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在表达时常常把施事者隐藏起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受事者及行为本身,因此受事者便充当了主语。
  英汉思维方式关于主客体的不同态度在各自语言上还有下列一些表现。英民族以主体为中心,因此极为强调所有格人称代词的使用,而汉语物主代词的使用频率却低得多。英语句子多前中心,汉语句子多后重心,西语论文,这反映了英民族以自我为中心,汉民族以群体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特征。否定转移也体现了英汉两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异同:英语强调的是谓语动词的中心影响,目的是突出施动者的动作和行为的陈述,而汉语则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必总把陈述主语的谓语动词置于中心位置。还有一点须注意到,英民族严格区分主客体,同时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汉民族一般对思维的主客体不加区分,同时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行为。这一区别造成了英汉两民族两种不同的语言心理倾向:英语经常使用非人称主语,与汉语常使用人称主语形成鲜明的对照。
  四、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
  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有较强的抽象性,而传统的中国思维方式有较强的具象性。西方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以探索世界的始基为最终目的,以分类措施为主要手段,试图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象的共相,再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所谓“理想世界”。所以西方文化秉承古希腊、古罗马“尚思”的文化传统。而汉民族文化则以“尚象”为主要特征。汉字的起源“象形”文字是典型的具象思维的结果。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词句的使用层面上英语文章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英语句是以主谓结构为主干,控制句内其它各成分,由主到次,递相叠加,呈现出空间搭架形式。而汉语则是以动词为中心,按时间先后顺序推移,靠语义彼此相连形成流水句的形式。
  再者,英民族喜欢抽象思维,体现在语言上,英语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结果形成一种语言习惯,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来替代动词;汉民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不太注重纯粹的抽象思维,因而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代表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喜欢使用具体名词和动词。
  总之,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塑造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 而这种思维模式又毫无疑问地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只有充分的认识到两者的异同,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语言的探讨,教学,翻译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2]连淑能.《英汉对比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