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外治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尤其在儿科更突显其优越性。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关于小儿慢性腹泻病采用中医辨证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副影响、疗效可靠等特点。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小儿泄泻 小儿腹泻 中西外治法 中医推拿 穴位敷贴 小儿泄泻,现代医学称为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症的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中医外治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尤其在儿科更突显其优越性:儿科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避免了药物口服、注射的困难,操作简单,价廉,使用方便、易于开展,施用安全、一般无副影响,疗效可靠,广泛被患儿和家长接受。为此,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脾虚者,以参答白术散为基础方加减,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夹食积者合保和丸消食化积;兼湿热者合葛根琴连汤清热利湿止泻。另外,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64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观察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 病例选择的对象和措施 1.1 病例选择的对象:病例来源于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2017年2月至2017年2月儿科门诊。 1.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1)观察资料不齐全者。 (2)家长或患儿依从性差,治疗过程不配合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 (3)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者. 2. 治疗措施:64例腹泻患儿均进行饮食调理、中医辨证推拿和药物敷脐,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 2.1调理饮食 (1)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用等量米汤或水稀释牛奶,先从1:1,然后根据病情,逐渐添加到全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2一3天,以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3个月以上者,每天喂1一2次米糊,6个月以上小儿可选用粥、面条、或烂饭,加些蔬菜、鱼或肉末等。可加少量新鲜水果汁或水果补钾.每日加餐一次,以乳品喂养为主者逐步加大谷类食物。 (2)对双糖不耐受者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豆浆(每100mL鲜豆浆加5一10g葡萄糖)或去乳糖配方奶粉. (3)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腹泻的幼儿,一般发育良好,其致病的因素包括过量摄入碳酸饮料、果汁引起的非消化性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脂肪摄入不足等。应改变患儿的饮食结构、减少果汁量,提升脂肪摄入量到每天总热卡的40%。 (4)过敏性患儿在运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时,西语毕业论文,需考虑对蛋白质过敏(如对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的可能性。根据过敏食物的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饮食管理,避免接触过敏原.但不应该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添加辅食时要逐一添加,严格遵守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添加准则。 2.2中医治疗 (l)中医辨证推拿 ①选穴: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板门、内八卦、揉腹、揉脐、天枢、捏脊、七节骨、龟尾(长强)。 ②部位及手法: 脾经:拇指末节螺纹面。补脾经: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挠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清脾经:患儿拇指伸直,由指根推向指尖;清补脾经:指根至指尖来回直推. 胃经:大拇指第二节掌挠侧面。补胃经:向指尖方向直推;清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清补胃经:大拇指第二节掌挠侧面由指根至指尖方向来回直推。 大肠经:食指的挠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补大肠:以拇指挠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法,自指尖推向虎口;清(泻)大肠:以拇指挠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法,自虎口推向指尖. 小肠经: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清小肠:由指根向指尖直推。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揉板门:顺时针或逆时针指端揉。 内八卦:手掌面以内劳宫为圆心,西语论文题目,从内劳宫至中指根横纹约2/3为半径的圆周上,分乾、坎、良、震、粪、离、坤、兑八卦。运内八卦:自乾宫经坎、反、震、粪、离、坤宫运至兑宫。 七节骨:第四腰椎与尾骨端成直线。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自下而上直推为推下七节,反之为推上七节。 龟尾:尾椎骨端。中指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揉。 揉脐:中指端或掌根揉。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 天枢:脐旁2寸。顺时针或逆时针拇指端或中指端揉。 揉腹:掌心对准肚脐,用四指揉,5一10分钟。补法逆时针,泻法顺时针。 捏脊:脊柱两侧。自骸尾部向上提捏至大椎。先在背部撒上滑石粉,轻轻按摩几遍,使皮肤润滑,肌肉放松,捏时每捏1次向上提3次。 ③分型推拿手法:参考《中国推拿百科全书》。 脾虚证:补脾经、胃经各1的次,揉板门50次,运内八卦50 次,补大肠100次,清小肠50次,揉天枢50次,揉腹5分钟(逆时针)、揉脐50次(逆时针),推上七节骨100次,揉龟尾100次,捏脊5次。 脾虚夹积证或脾虚夹湿热证:清补脾经、胃经各100次,揉板门50次,运内八卦50次,清大肠100次,清小肠50次,揉天枢50次,揉腹5分钟(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揉脐50次(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推下七节骨100次,揉龟尾100次,捏脊5次. 在温暖室温下进行,以防复受风寒.操作时双手蘸滑石粉以作润滑剂。治疗手法轻重依患儿体质、病情而定,以治疗部位发热微红为度.每日1次. (2)中医辨证穴位敷贴:采用上海黄酒调和中药配方颗粒(江阴天江药业有限企业生产)制成药饼,直径为2cm,厚0.5 cm,置于医用胶贴中央,敷于脐部。每日1次,每次4一6小时,冬春季每次可适当延长。患儿脐部皮肤破溃、糜烂者,及敷药后皮肤出现水疱皮疹者,暂不用. ①常用的药物有:党参、获答、白术、山药、山碴、麦芽、木香、陈皮. ②治则:脾虚者健脾益气止泻;脾虚夹积者健脾益气、消食导滞;脾虚夹湿热者健脾益气、清肠利湿止泻。 ③方药:脾虚者获答1鲍、白术10g、党参10g、山药10g.若见腹痛、腹胀,加木香10g、陈皮10g等以理气止痛;有积滞者,加山植10g、神曲10g、麦芽10g等消食导滞;而无挟杂积滞者加赤石脂10g、石榴皮10g、金樱子10g等以固涩止泻.兼湿热者加葛根10g、黄岑10g、黄连10g、秦皮10g以清热利湿。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7. [2] 王力新 吴正红.实用小儿推拿方略[M].吉林:吉林科技出版社,200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