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志愿者参与动机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志愿动机是促成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内部驱动力,本文在大量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中西方志愿者参与动机进行比较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志愿者机制进行讨论,旨在为为中国志愿者机制的发展完善提供参考与支持。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参与动机 中西比较 志愿者机制
  ▲▲一、探讨问题与意义
  志愿服务最先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成熟稳定的发展。2017年美国共有6340万成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占其成年人口的26.2%。而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也开始慢慢发展成形,志愿者服务被引进到众多大型活动中来。有关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已建立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6000万人,其中注册的志愿者达2000多万人。志愿者服务行为的发生与保持是与其参与动机息息相关的,了解志愿者背后的动机驱使才能进一步透彻理解志愿服务。通过对志愿者动机需求的满足,不断激励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志愿者参与动机探讨近况
  1.双因素/三因素动机
  Pitterman最先开始探讨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他探讨参与动机与外在报酬之间关系,他发现不同年龄的志愿者关注的外在动机不同,例如老年人更关注社会的回报,而年轻人则注重间接的经济优势,如工作经验等(Pitterman & Lawrence,1973)。志愿者参与动机主要由2因子(利他/利己)和3因子(利他/利己/社会动机)模型组成。在此基础上,西语论文题目,Frisch对红十字会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进行了自我评估调查(Frisch,1981)。Cnaan在回顾和总结志愿者的动机探讨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并基于调查略论得出结论:志愿者并没有截然将利己和利他动机分开,而是由利己和利他主义的动机结合(Cnaan ,1991)。
  2.多元因素动机
  后续的探讨在略论以往的实证探讨的基础上提取更为具体的可测量的志愿者主要动机,Clary在调查略论1000个艾滋病人志愿者和500个大学生志愿者的基础上制定了志愿者功能量表(VFI)(Clary,1992);McEwin通过焦点小组,开放式问题,试验探讨等多种措施,总结归纳出8大动机:价值观、职业、个人成长、认同、享乐主义,社会性动机、反应性和互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志愿者动机量表(VMI)(McEwin,2002);Esmond 和Dunlop的一个更复杂的志愿者动机量表包含价值、互惠、社会交往和事业发展等10大动机。他们在针对2444名志愿者所做的调查结果发现作用志愿者参与最重要的几大动机依次是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互惠和认同(Esmond & Dunlop,2002)。
  (二)国内探讨志愿者参与动机近况
  我国学者对于志愿服务的探讨起步比较晚,主要集中在对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参与动机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等方面。定量主要局限于对利他/利己的区分与研讨(唐婉,2017)。而相应的质性访谈则将参与动机分为以“责任感”为轴心的传统性动机、以“发展”为轴心的现代性动机、以快乐为轴心的后现代性动机(吴鲁平,2017)。在探讨对象上,大部分探讨者对志愿者进行探讨,也有探讨者从反面出发,探讨非志愿者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从反面发现非志愿者不参与志愿者行动有两类理由:一是“内部路径”,志愿活动与自我发展相冲突;二是“外部路径”,从个体之外找原因,志愿活动缺乏安全保障、社会支持网络缺位等等(卢平,2017)。总的来说,国内外的探讨都主要集中在本国志愿者参与动机的探寻方面,鲜有将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的不同国家志愿者的动机进行比较的相关探讨。
  ▲▲三、中西方志愿者参与动机比较
  (一)中西方志愿者参与动机比较
  1.西方志愿者参与动机特点:利他主义为主的多元动机
  西方志愿者参与动机的整体结构呈现多元化走向,社会交往、个人发展、角色认同等动机和需求越来越来越受到西方社会和志愿服务相关组织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探讨旨在测量和发现志愿者多样的动机,从而从动机的满足方面发动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志愿者活动,可以说,这种多元化动机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社会价值。而其中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则依然是最重要的参与动机(Clary, 1998; Wilson 2000)。大量对于大学生志愿者与非志愿者的探讨表明,“想帮助他”的奉献主义价值观是作用其参与志愿活动的最大动机。(Benson, et al. 1980; Clary, 1998);关于成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调查探讨也证明了这一点。(Clary, 1998;Yeung 2004)。
  2.中国志愿者参与动机特点:多元动机构成,出现盲目功利化动机
  总体上,我国志愿者参与动机十分多元,从内源性动机到外部动机,涵盖利他主义价值、自我实现、个人成长、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基本上“助人”性的利他主义价值观依然是最主要的参与动机,但在很多探讨中发现志愿动机也呈现出盲目功利化的显著特点。一方面,中国志愿者服务历史虽然发展不长,但也可以明显看出其从传统型的社会奉献动机向多元动机发展的趋势。(吴鲁平,2017);另一方面,个人动机逐渐战胜社会动机,出现功利化的利益取向, “利益取向”的存在显示以功利主义为追求造成的志愿服务目的的异化(沈洁,2017)。
  3.比较总结
  从个人动机的整体结构上看,中西志愿者参与动机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但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都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动机上仍存在着一定异同,与西方志愿者相比,中国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更加不稳定、不明确,出现了许多从众盲目性、被动参与动机的情况。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两者是相差无异的,基本上都是从较为单一的传统动机向多元动机转变,中国志愿者动机那种个人动机战胜社会性动机,逐渐个人功利化的走向是西方社会并未出现的。
  (二)动机异同原因略论――志愿者机制的角度   1.宗教作用vs 政治动员
  西方最早的志愿服务起源于宗教性的慈善行为。宗教在西方志愿者机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服务是为了履行基督徒的责任。这种极大的宗教道德观关于社会的作用力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深深作用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宗教价值观内化成一种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作用着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而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有很多是靠政治动员支持起来的。在很多探讨中都发现,政治面貌是作用志愿者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很多人参加志愿者活动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他的党员身份(唐杰,2017)。一方面,党员身份确实引导志愿者做出利他主义的服务行为,这在对老年党员志愿者的访谈中可以发现;另一方面,很多党员响应号召参加志愿者活动与服务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参与动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盲目从众、被动性动机。导致的结果是虽然看似拥有数量可观的志愿者队伍,但实际上其服务质量和服务可持续性都是得不到保障。
  2.社会自治 vs 政府组织
  西方国家志愿者活动的朝气蓬勃是与西方公民社会的成熟密切相关的,在某种意义上志愿行为是和政府“无关”的活动,是公民个人和社团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的无偿慈善行为。公民自发组成的各种社团才是志愿者运动的主力军,高度自治的社区不仅是开展志愿活动的载体,而且是各种志愿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孙宝云,西语论文范文,2017)。在这个层面上,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是因为自治社区的需要,是出于归属感和履行公民权利的动机,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来体现自身的社区参与能力,社区自治权利。
  而在中国,志愿者服务的承载主体是政府,志愿者活动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并且是高度组织化、政治化的,实为是一场志愿者运动。政府的公信力与作用力成为志愿者的重要参与动机,人们参与志愿者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组织方的信任与肯定,而非对服务内容与精神的认同。另一方面,在财力物力庞大的政府组织下,志愿者服务往往呈现出可观的“红利”,会给与志愿者较高的物质补贴。在这种较强的物质激励之下,志愿者动机自然呈现一种功利化的走向趋势。
  3.双向互惠vs 单向奉献
  西方志愿者机制是一个双向互惠的机制,强调志愿者在奉献自己时间精力、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和回报。于志愿者自身而言,一方面,这种发展与回报能有效激励志愿者参与服务;另一方面,这种互惠性的回报也是对参与者权益的保障和尊重,促使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服务对象和志愿者双面的收获,无疑增加了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达到双赢的效果。
  而中国志愿者机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单向的奉献的机制。在宣传号召层面,我国社会都是单一的奉献取向,强调志愿者精神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面。即使在实际操作层面,志愿者能通过培训、奖励机制等获得一定的发展与回报,但是主流媒体与宣传一直将这个机制架到无私奉献的高度,回避对互惠型动机的认可。
  ▲▲四、对于中国志愿者机制讨论
  (一)中国志愿者机制问题略论
  从上文西方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对比,以及就其异同在志愿者机制方面的原因研讨,可以略论总结出我国志愿者机制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动员
  我国志愿服务的开展主要是依托党、团组织的强大权威和动员力量政治动员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政治动员的前提下,虽然能比较迅速得取得某些成果,实际上对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一方面,功利化志愿服务。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将不会以慈善公益为目标,而是将之视为政绩的一部分,使之演化成功利化、政治化甚至僵化的工程,在这样的理念组织之下,各个参与者们自然也会带有很强的功利化目的;另一方面,过多的政治动员也会使得志愿服务变得盲目被动。
  2.道德宣传
  中国的志愿者机制将志愿服务架空到道德的至高点,将志愿服务动机取向单一化、“圣人”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志愿者多元化动机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志愿者个人发展、自我实现、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动机诉求。而在现实层面上,个体实际动机确实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主流媒体与社会的过多的道德宣传引起了个体实际动机与社会导向动机的矛盾。
  (二)讨论与建议
  在以上比较和略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志愿者机制问题和西方志愿者机制建设的优秀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志愿者机制可以从社会宣传、组织动员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建设完善:
  在社会宣传层面,应该避免单一化的奉献价值取向,认可动机的多样化,尊重志愿者利他主义价值表达、自我发展、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动机诉求,尽量达到个人实际动机与社会导向动机的和谐统一;组织动员层面,志愿服务应该回归到公民社会中去,活动组织者应以非营利组织为主,政府、党团组织可以适当协调辅助,进行号召宣传;而在个人层面,一方面,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应该重视志愿者的筛选,减少避免动机过于功利以及盲目被动的志愿者。另一方面,加强志愿者的培训与激励,以满足志愿者个体多元化的参与动机,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蔡汉贤,社会工作辞典.台北:内政部社区发展杂志社,2000;
  [2]唐婉、张励、黄碧卿:国内外志愿者的行为动机探讨,校园心理2017 年6 月第8 卷第3 期
  [3]卢平.谈杰,《非志愿者不参与志愿活动的合理化机制探讨―――对14 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略论》,2017年第2期
  [4]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 类型、结构―――对24 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略论.《青年探讨》.2017 年第5期
  [5]沈洁,陶康乐,陈雪.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实证探讨.纺织教育.2017年第26卷第4期
  [6]孙宝云,孙广厦.志愿行为的主体、动机和发生机制――兼论国内对志愿者运动的误读.探究.2017,(6)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