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美学异同在美术教学中的启示[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自古以来,中西绘画美学特点就存在着巨大的异同,与此同时,中二者也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随着精神文明需求逐步提高,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美术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受到了更多重视。中西绘画美学特点在美术教学上也得到了更多的启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美学特点;异同与融合;美育;美术教学;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225-01
  一、中西绘画美学特点及异同
  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西语专业论文,正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一)造型上,“平面性”与“立体性”的对比
  中国绘画中也很少表现光影,因此给人以强烈的平面感和装饰性,这也养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习惯。这种既非写实又非抽象的画法使中国绘画带有浓郁的写意美,表达了作者关于物象的理解。
  相比而言,西方绘画有明显的立体性特征,画家忠于表现物象的素描关系:明暗、透视、空间感等表面性因素,追求逼真的明暗及细节的表达。
  (二)用色上,“鲜明”与“调和”的对比
  在西方绘画中,画家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依据,根据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精准用色,表现自然化的效果。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充分体现在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中。
  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整体颜色的协调。大多数中国绘画都给人以淡雅宁静的色彩印象,宁静致远,悠扬长存,表现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美以及作者本身人格追求的认识与品位。
  (三)构图上“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对比
  西方绘画中对透视有着至高的追求,西语论文,无论是素描还是色彩关系都要求画家对透视学有绝对把握。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的发展使西方绘画的写实特质达到极致。
  相比之下,中国绘画则呈散点状。绘画时画家亲历游观记录,正面、侧面、背面都可取景,再将不在一个平面上的风景整合到一个画面上。“高远、深远、平远”正表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性。
  尽管有诸多不同,但在中西方思想强烈碰撞的今天,中西方绘画的异同已变得越来越小,双方相互交融渗透,展示出绘画更多全新的风貌,绘画是在变化中寻找可能、在联系中创造奇迹的。不论在中西方,绘画始终与创造联系在一起,艺术让我们学会重新“看”世界。
  二、中西绘画美学特点对美术教学的要求
  在了解了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异同后,我们不难看出,在美术教学上,我们要根据这些美学异同去教学,但与此同时,也要兼顾不同特点,使美术教学更广泛、更包容、更丰富。在美术课堂中,教师既要尊重孩子发展的异同性,培养其看待问题的独特性,又要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其拥有包容的内心和丰富的人文关怀。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许多人天生具有的通过眼睛来理解美术的能力沉睡了,因此必须唤醒它。苏珊・朗格指出:“想象同时也是一种引起种种不同的洞察力和真正的信仰的源泉。”在美术教育中就要秉承这样的观点:激发孩子的美术潜能,挖掘孩子关于生活中美的感悟能力,保存并开发孩子最原始的想象能力。
  在研讨美术教学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去研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艺术、哲学、教育、生活四者的关系。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后印象主义画家高更在他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向我们提出了艺术乃至人生的一个重大哲学沉思。同样,在美术教学上,我们也面临着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所谓美术学科教育哲学,就是探讨美术学科教育的根本问题,回答美术学科教育是什么、干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即探讨其本质、特点与价值;探讨美术学科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探讨社会和个人对美术教育的需要;探讨美术学科的教育目的以及制约美术发展的因素等等。美术是人文的,所以美术教育必须也是人文的。作为美育的一种方式,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也就是“人”这一主体,感受到生活、生命赋予我们的力量,并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始终怀有一份热情、一份关怀。海格・庞蒂曾这样说道:“人们也不明白一个心灵何以能够画画。正是通过把他的身体借给世界,画家才把世界转变成了画。”美术教学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让孩子们把身心交给世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发挥自我,借助画笔和颜色,去理解这个世界的真善美。
  时至今日,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艺术更多的融入生活,生活变成一种艺术,美术也应从更包容的角度出发,成为一门真正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华梅,要彬.中国工艺美术[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2(1).
  [2]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6(2).
  [3][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