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语言相对论思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经提出,便引起普遍关注,褒贬不一。但是理论评述多,实证探讨少,难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学说重又引起人们的兴趣,探讨者普遍崇尚实证,讲究措施上的严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介绍西方近期实证探讨成果,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为结合汉语的相关探讨提供背景知识。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 即时思维 语法性 名词数标记 1.引言语言能力是人类具有的共同特征,而语言的种类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从显而易见的语音、词汇到细微复杂的语法结构,异同万千。说不同语言的人会不会因为语言的这些异同而以不同的方式观察、分类和记忆相同的经验?或者说,不同的语法范畴对语言使用者相应的思维是否有所作用?早在十九世纪,德国思想家洪堡特就提出了类似语言相对论的话题。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认为一种语言的结构会作用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语言范畴一旦组成连贯的系统,就有可能左右一个人的世界观。这一具体而新颖的提法引起学界极大兴趣,人们遂将这一思想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根据后人的理解,假说可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强式称作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弱式叫作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关于语言而存在,语言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后一种说法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并试图加以检验。 二十世纪中期之后,乔姆斯基语言学的普遍主义在解释儿童语言学习中惊人相似之处时所表现出的潜力吸引了整整一代学者的注意,加之六、七十年代人们所做的一系列色彩命名实验探讨似乎解决了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之争,使后者占了上风,语言相对论在学术界的作用逐渐减弱。八十年代以来,一些讨论和实证探讨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解提出了新的思路,重又引起人们的兴趣。有些探讨显示了支持语言相对论的证据(Bloom 1981; Lucy1992a,b; Imai & Gentner 1993; Slobin 1996;Levinson 2003),而有些探讨则提出了质疑(Heider 1972; Mazuka & Friedman 2000)。同时,认知科学发展迅速,尤其是Fauconnier和Turner的心理空间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探讨。近年来,语言相对论实证探讨显示出较强发展势头,探讨者们在反事实假设、名词的性、即时思维、名词数标记、空间方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证据,支持语言相对论。本文将有选择地对具代表性的探讨作一综述。 2.语法领域的探讨 2.1 Slobin的“即时思维”探讨Slobin从“即时思维和说话”(thinking andspeaking)的角度来调查人们在形成话语时的思维过程。同思维和语言相比,“即时思维和说话”强调话语形成时的思维过程(1996:71)。他相信,一种语言的强制性语法范畴决定了必须要表达的经验的相应部分。不管语言对人的思维行为会产生什么作用,它必定会引导人们注意密藏于语法范畴中的经验范围(dimension)。Slobin和几个国家的探讨者合作,比较不同语言的儿童对同样场景的描述,所用材料是May-er(1969)画册,涉及语言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和希伯莱语。探讨的重点是时空和语言的关系。重点讨论的有两幅画。第一幅画中,一个小男孩骑在一棵大树的树叉上,窥视树干里的洞穴;不远处,一条小狗在攀爬一棵小树,旁边是一个蜂窝。第二幅画中,一只猫头鹰从树洞里窜出,男孩跌落在树下;与此同时,小狗被一大群蜜蜂追击,拼命逃窜。 1)时间描述英语允许中性体(aspectually neutral)动词和进行体的对比存在,中性体动词具有默认终止性。前面提到的第二幅图中,男孩“跌落”(fell)就是一个例子。西班牙语允许完成体和非完成体或进行体对比存在。这样,西班牙语可以对持续和非持续状态作语法标记,而英语只能对持续状态作标记。德语和希伯莱语则缺乏这样的体态区别标记,都不能从语法上标记进行或未完成状态。调查表明,德语和希伯莱语受试并不从语法上区别两件事,动词使用了相同的时态,而英语和西班牙语受试则倾向于区分两个事件。下面表格里的实验数据是受试使用相同时态/体描述“跌落”和“奔跑”的百分比(Slobin 1996: 80): 有约四分之三的英语和西班牙语受试在描述中注意到两个事件的体区别,而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德语和希伯莱语受试注意到这种区别。这种现象在叙述实验中一再重复出现,显示了不同类型语言的使用者说话时的思维异同。虽然说不同语言的人可以凭借某种非语言知觉知道男孩的“跌落”是终止性完成事件,蜜蜂和小狗的“追逐奔跑”是进行中事件,但他们一般不大可能用语言来表达其语言所难以恰当表达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