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癞子》在我国的传播看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能在我国流传的原因[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从《小癞子》在我国传播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能在我国流传原因-西班牙文学论文下载

内容提要:对于从《小癞子》在我国的传播看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能在我国流传原因的西班牙文学论文下载:作者通过《小癞子》在中国的传播追忆西班牙小说被国人接受的过程,阐述了被引进的西班牙小说大多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原因,同时指出西班牙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拉的小说未能引起我国西班牙语界重视的客观因素。

关键词:《小癞子》;西班牙小说;塞拉;恐怖现实主义 

 
鲁迅先生对西班牙文学是熟悉的,他从日文转译19世纪末著名作家巴罗哈的小说《山民牧唱》时指出,巴罗哈的本领“恐怕还在伊本纳兹(通译伊巴涅斯)之上”,从小说中“还可以看出作者的非凡的手段来”。①他对日译本的译文也颇有看法,在转译日译本巴罗哈的《少年别》时,不仅对日译本译文的“诚实”提出疑问,“就是文字也不知道究竟和原作有怎么天差地远”。②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从日译本、英译本或俄译本转译西班牙文学著作的状况已得到根本的改变。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已出版的两百多种西班牙文学著作来看,除了个别的译本外,绝大部分是从西班牙语译出的,无须借助其他国家的文字来翻译西班牙文学著作。
在两百多种已译成中文的西班牙文学著作中,西班牙的古典名著《熙德之歌》、《堂吉诃德》和《小癞子》均已有多种的中译本。除了《堂吉诃德》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有中译本外,其他的古典名著都是1949年之后翻译的,译者都是大学科班出身,他们现在已是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教学、探讨和翻译的专家、学者、教授了。他们慧眼识珠,把西班牙文学中最优秀的著作介绍给我国的读者。《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第一部史诗,《塞莱斯蒂娜》是中世纪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堂吉诃德》是西班牙黄金世纪的扛鼎之作、世界名著,《小癞子》是起源于西班牙的欧洲第一部流浪汉小说,这些经典的出版将使国人对西班牙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小癞子》,其作用之大至今仍有作家用这种形式创作小说,德国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公开声称,他的小说创作深受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作用。在任何社会里,只要存在着贫困就有流浪汉,流浪汉小说就不会绝迹,它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小癞子》出版于1554年,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多年之后。西班牙从海外掠夺的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西班牙王室,让那些皇亲国戚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容当时的西班牙社会也不为过。西班牙人经过长达8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驱逐了在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但耗资费时的长期战争使西班牙人陷入贫困,在饥饿线上挣扎,在全国不到500万的人口中,流浪汉就占了15万人,“广场、大街上都是流浪汉”。一方面,上层社会的贵族花天酒地,一些文人趋炎附势,不是创作英雄美人的故事便是编造魔师、巨人等光怪陆离的小说以取悦那些达官贵胄;另一方面,普通的西班牙人生活艰难,贫苦不堪。《小癞子》的诞生是西班牙人的自我宣泄,也是对社会不满的愤慨,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的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状况。
《小癞子》是下层社会贫困的产物。小说主人公拉萨罗为了生存去偷去骗,这无疑是对传统道德的破坏。如果不用这种方式生活,他将无法生存下去。在道德约束和生理需要的两者中,他选择了后者,以牺牲道德来满足生理的需要。《小癞子》蔑视社会普遍的荣誉感,否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寻找人生的出路,体现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部发出西班牙人呐喊的经典,经杨绛先生之手首先介绍给我国读者,据杨在《〈小癞子〉译本序》中声称,她“翻译的西班牙名著《小癞子》经过修改和重译,先后出版过五六版”,杨的《小癞子》中译本曾有多家出版社出版,计有上海平民出版社的1951、1953年版;作家出版社的1956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的197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和1986版,并于1997年收入《西班牙流浪汉小说选》中。杨的中译本是否直接从西班牙语译出就不得而知了。此外,还有盛利的中译本《托尔美斯河的拉撒路》和刘家海在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小癞子》,后两种中译本是从西班牙语译出的,这是确实无误的。

《小癞子》、《堂吉诃德》等西班牙文学经典的多种译本向人们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些经典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贴近现实,易为读者接受。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西班牙文学译介的主要对象是现实主义作家,这可能与“文革”前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实行的“一边倒”政策有关,大量翻译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著作,排斥各种与现实主义相左的文学流派,形成另一种形式的闭关主义。“文革”后的新时期中,这种闭关主义已不复存在,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世界的各种文学流派在中国都进行了实验。不过,西班牙文学的译介还是停留在现实主义的层面上,译介得最多的是19世纪“98年一代”作家乌纳穆诺、阿索林、巴罗哈、克拉林、加尔多斯、伊巴涅斯和诗人希梅内斯等人的著作。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客观的条件所致。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与我国提倡的现实主义相吻合,适合当时的话语环境,为主流文化所接纳。在新时期中,这些现实主义小说大多得到了西班牙文化部的赞助,有利于出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西班牙文学名著丛书》、重庆出版社的《骗子外传》等数部西班牙文学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西班牙黄金世纪诗选》、外国文学出版社的《血的婚礼》、漓江出版社的《洛尔卡诗选》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鸿篇巨作《加尔多斯文集》都是用西班牙提供的资金出版的。西班牙使用不多的资金,在短短的数年内出版了不少西班牙近代的名著,有力地推动了西班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其在中国的作用。
其实,我国在80年代(具体地说在1980年至1986年)没有任何外来的资助下也出版了不少西班牙文学著作。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巴罗哈的《冒险家萨拉卡因》、巴莱拉的《佩比塔•希梅内斯》、加尔多斯的《萨拉戈萨》、伊巴涅斯的《血与沙》等一批西班牙著名小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洛佩•德•维加的《塞维利亚之星》,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费洛西奥的《哈拉马河》。全国各地方出版社也出版了西班牙的一些文学名著,如福建人民出版社的《西班牙小景》(阿索林)、湖南人民出版社《马尔塔与马丽娅》(巴尔德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慈悲心肠》(加尔多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一无所获》(拉福雷特)、山东文艺出版社的《碧血黄沙》(伊巴涅斯)、北方文艺出版社的《西班牙葡萄牙语文学丛书》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
在全国各地方出版社竞相出版的西班牙文学名著中,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青海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的《蜂房》是一部未引起人们注意的现代小说,该书的作者便是后来于198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卡米洛•何塞•塞拉。由于当时大多数西班牙语学者把精力用在对拉美文学的译介上,忽视了对西班牙文学深入的探讨,塞拉的获奖在我国西班牙语界反应平平便是一个例证。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