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语政策与汉字教育(2)[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必须抛弃全部汉字,采用音标文字系统,他们推荐拉丁文字。理由是“拉丁字母比假名更加便利”,进而说“拉丁字关于培养民主主义的市民精神,促进国际间的理解发挥巨大影响”。于是,他们大胆提出如下的国语改革方案:以一切可能措施广泛使用某种形状的拉丁字;选择好特定的拉丁字形状,由日本学者、教育界领导和政治家组成的委员会作最后决定;在过渡时期,该委员会负责起草国语改革计划;该委员会制订计划和实行方案,以便通过报纸、期刊书籍和其他文书,把拉丁字导入学校教育、社会生活和国民生活;该委员会还应该探讨创造更加民主的口语的措施;鉴于儿童学习时间不断被挤掉的近况,希望该委员会应该尽早成立,在适当的期间内,公布完整的报告和系统实施计划草案。
  《报告》提出的全部废弃汉字,使日本语言文字拉丁化的提案,未被采纳。但使国语更加简易、简化的主张,好意地被广泛接受,大幅度地限制汉字数量,对其后的国语政策产生巨大作用。本来,国语改革在战前就开始议论,使节团参考了这些主张(当然是接受积极的改革派的见解)。《报告》还说:“在日本,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国语改革的必要性。优秀学者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包括作者和编辑在内的许多有实力的公民,研讨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据报告,现在约有三十个团体正在探讨这个问题。”
  下面我想简单地回顾概括一下明治以来直到战前对于国语改革都有什么样的议论。{3}
  
  二、战前的国语改革论
  
  排斥汉字和汉语,在江户时代的国学者和探讨西洋的学者中就很盛行。姑且不谈思想方面的问题,汉字数量太多太复杂之类是朴素的排斥论的根据。然而只有26个字母的拉丁字,组合起来所造的单词数量也是庞大的。不应该以文字的数量多少来论表记措施的优劣。
  1866年,以建立现代邮政制度出名的前岛密,向庆喜将军递交《废除汉字建议》,开国字改革论先河。在亘古未有的“第一次开国”的动乱时期,把批判的目光投向从前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国字和国语的事实,显示出他的前卫性。当时的知识分子们,面对占压倒优势的欧美文化,激烈动摇。1869年,汉学家南部义筹提出把拉丁字作为国字的理论。据说后来担任文部大臣的森有礼,早在1872年留学美国时,就提倡国语必须采取英语。西周起初是个通过荷兰语学西洋的学者,1874年,也发表《论以洋学书写国语》。功利主义者福泽谕吉虽然说“如果不使用难写的汉字,则数量应该限制二千或者三千个字就足够了”(《第一文字之数》,1873年)。作为汉字限制论,只能算消极的主张。
  1882年至1887年,各种各样的探讨会展开国语改革运动。例如“伊吕波会”、“假名之友”等都联合起来,组成“假名会”,目的在于推动发展假名文字。但围绕使用假名的议论也是各种各样的。在排斥汉字方面最活跃的是《大言海》的主编大规文彦、曾任文部大臣的东京学院校长户山正一。1885年,户山还组织了“罗马字会”。
  与开发新语言符号完全不同,只用假名或者拉丁字来代替以往习惯上广泛使用的日本语言书写措施,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母亲与父亲和弟弟去八户”这句话是一目了然的。但这句话只以假名书写:“はははちちとをとうととはちのへへいく”读起来就很费时间。去掉汉字,使之更简便的文章,反而变得更难懂了。虽然可以加标点符号或者加空格,但日本语作为粘着语,加空格书写也是很难的{4}。庞大的汉字用假名正确书写出来是很难的事。
  如果采用文字拉丁化措施,同样也有困难的问题。本来用罗马字拼写日本语,就有黑本式拼写法和标准式拼写法等多种多样的措施。也有人提倡日本式罗马字拼写的新措施,如像物理学家田中馆爱橘。(同是物理学家的田丸卓郎在1914年出版了《罗马字国字论》)围绕采用罗马字拼写法,赞成与反对双方激烈争论难以避免。
  到明治中期,国语改革运动已经衰退。证明必须改革的科学探讨也很不成熟。1897年有个叫大西克知的人,从眼科医学的角度对汉字字体进行改革。他认为汉字形象太复杂(笔画太多)是造成近视的原因,要求进行(省字化)改革。不过这一点是否有科学根据也是个疑问。笔者以亲身经验而言,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籍,无论在灯光暗淡的卧床上还是在摇摇晃晃的电车中都坚持读书,但视力一点也没有减退,至今还保持1.5以上呢。而简化了的汉字,因只是一点一角之异,使字形发生了变化,读起来反而需要更多精力。
  经过以上的动向之后,文部省于1902年成立了属于政府的“国语调查委员会”(后改为“国语审议会”),加藤弘之任委员长,任命井上哲次郎、上田万年、大规文彦和泽柳政太郎等人为委员。基本方针有如下四点:决定文字采用音韵文字,并调查假名、罗马字的优劣、得失等等;决定文章采用言文一致体,为此进行相关的调查;调查国语的音韵组织;调查方言,选定标准语。重要的是最初的两项决定,尤其是一开始就以采用音韵文字(假名和罗马字)为前提表明,决定完全接受了激进的国语改革派的主张。显然,这个委员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以改变国语为目的。两年后,文部省进而跨出改革假名使用法的一步,提出所谓发音式假名使用法,引起国民强烈反对,决定暂停实行改革。
  1908年,“临时假名使用法调查委员会”成立。委员之一的森鸥外表示反对文部省的方案。由森鸥外任会长,官方的临时国语调查会的成立是在1921年。委员名单里有十三名是推荐限制汉字的报社的代表。1922年,森鸥外逝世。上田万年接任会长后,该委员会发表了“常用汉字表”,对汉字作出大幅度限制。汉字总数为1962字,简体字是154字。
  其后,1930年成立“临时罗马字调查会”,1934年,“国语审议会”挂牌运作。国语改革论者山本有三呼吁废除汉字注假名,是在1938年。他主张废除注假名后,文章要写得通俗些,谁都能读得懂就行了。所以山本呼吁:“消灭那小虫子,不堪入目的小虫!”不过,他的主张到战后才得到实行。
  
  三、战后的国语政策和国语争论
  
  1.国语改革论者的跃进
  如上所述,在占领军统治下,美国教育使节团在其《报告》中积极劝说日本进行国语改革,实现日本语罗马字化。这样做的背景是,从幕府末年到明治时期,面对占压倒优势的欧美文化,人们便想使国语假名文字化或者罗马字化,而另一些人则对此大唱反调,双方发生了激烈争论。战后,围绕国语政策也是争论连续不断。争论的焦点就是汉字的处理法和假名的使用问题。
  战后不久,1945年11月12日,读卖报知新闻发表社论《废止汉字》。翌年四月,被誉为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在《改造》杂志上发表题为《国语问题》的文章,提出采用美丽的法文当作国语。可以说这个小插曲证明日本战败对人产生多大的冲击。
  山本有三从战前起就竭力呼吁限制汉字和废除汉字注假名的书写法。他在1945年12月创立三鹰国语探讨所,进而联合其他团体,推进国语改革运动。主旨在于:“以往的国语国字太难,使大多数国民不能正确阅读和书写,如此下去怎么能够建立新的文化日本呢?”同时,(1946年4月)土岐善麻吕成立罗马字运动总部,自任委员长。
  在这些运动推动下,国语审议会汉字主查委员会发表当用汉字为1295字。然而在全体会议上遭到反对,又修改为1850字,在1946年11月召开的国语审议会上获得通过。这之前已经通过了《现代假名使用法》,同年11月16日,公告了如下内阁训令:“汉字数量极多,且用法又极其复杂,对教育及社会生活产生诸多不便。因此,对汉字进行限制,关于提高国民的工作效率,提高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益处不少。”“以往的假名使用法极端复杂,使用起来很困难。因此,根据现代发音对之整理,不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关于提高国民的工作效率,提高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也大有益处。”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