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语政策与汉字教育(3)[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这两段话的主旨几乎是相同的,什么效率化、方便化之类是他们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据。无论是限制汉字还是规定新的假名使用法,关于“提高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确实是有益的。然而是否能够断言:限制汉字能“提高文化水平”呢?
  来自在野的反对论层出不穷也是当然的。福田恒存、时枝诚记、津田左右吉和美浓部达吉等人,在报刊上纷纷发表文章表示反对。
  1949年4月,公布了《当用汉字字体表》。这个字体表的最大特点,是大量采用了俗字、简化字,书写体变为印刷字体。但关于内容,即便是外行人,也会发觉不少疑问。例如“拂、佛”改为“/、/”,而沸腾的“沸”则可以保持原样。“德”改为“/”,“每”改成“/”,“/”只把右上角两点倒过来写,为什么这样做,没有说明任何根据。从文字学角度看,如此做法产生很大问题(具体下面叙述)。只用当用汉字,有些人名就无法写了,为此,1951年又公布了《人名用当用汉字表》。
  再则,简体字的采用也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台湾、韩国协调。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日本没有恢复邦交期间,就独自制定了简体字。于是,以往使用同一种汉字的两个国家,成了使用不同文字的国家了。现在,中国台湾用繁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用简体字,日本采用“常用汉字”。
  再看看亚洲汉字圈国家的文字改革情况。中国的文字改革始于清朝末期统一字音、创立发音符号。从1958年起,开始使用中国式罗马字拼音,1977年起联合国文件书写中国地名时以汉字拼音为标准。而汉字的简化,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简体字总表》,总字数是2238字。这些字形已被广泛使用。有不少汉字已经简化得都猜不出原来形状了,如“/”改成“叶”。
  自古以来,朝鲜半岛一直使用汉字。1443年,朝鲜王朝第四代世宗创立了朝鲜文字。其后经过四个多世纪,于1894年禁止用汉字书写公文,决定采用汉文与朝鲜文字相结合的国汉文混合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韩国于1948年公布了《朝鲜文字专用法》,决定用朝鲜文字书写公文。20世纪70年代前期,在朴大总统领导下,展开了在学校里禁止教汉字的运动。北朝鲜于1949年采用横写体的纯朝鲜文字。连城市交通标志和商店名称都彻底消灭汉字的韩国,据说最近又重新认识到汉字教育的重要性。
  12世纪左右,越南就开始使用称为“字喃”的独自汉字,始终把汉字汉文视为正统文化。17世纪来到越南的基督教传教士,竭力想用罗马字书写越南语,到18世纪终于完成现在形式的书写措施。越南与韩国和北朝鲜一样,几世代的许多国民用汉字书写不出自己的姓名来。然而为了继承文化传统,越南设立了汉喃探讨院,展开探讨工作。
  2.国语争论的主角――福田恒存批判改革
  1953年初,所谓“国语大争论”拉开序幕。庆应义塾校长小泉信三充当点火角色。小泉信三在二月号《文艺春秋》上发表文章《日本语――平时的关注》。小泉在文章里说:“必须首先要保护的文化财产就是日本语。”表示他反对进行假名使用法的改革,遭到推进改革派金田一京助和桑原武夫的反驳。不久,从海外归来的福田恒存,在《知性》杂志上发表文章,题目为《〈国语改良论〉应该从新考虑》(1955年10月)。他与金田一京助反复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引起普通国民的极大关心。
  从质量之高和思想的深刻上看他们俩的争论,可以说福田恒存占压倒优势。嗣后,福田出版了《我的国语教室》{5},系统总结以往观点,质问社会。福田的批判,介绍如下至今值得注意倾听的观点。
  众所周知,福田恒存自称属于“保守派”,关于战后的所谓进步的文化人的言行和姿态,始终一贯地进行纠弹。他以其文学家、批评家的卓识,从战前起就坚持批判国语改革的各种政策。对于细节,请大家阅读《我的国语教室》一书。这里我扼要介绍福田批判国语改革的基本立场:“最近,我插嘴国语问题,多次与国语审议会成员进行会谈,痛感他们对待国语,比起什么是正确的观念来,什么容易、什么便利这种观念更加优先,而且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不仅如此,他们不但没有什么是正确的这种观念,而且连这种观念的存在都不允许。换言之,关于他们而言,正确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假如有什么是正确的东西,那就是容易和便利。只考虑这些,才是国语唯一正确的根据。”
  这些话引自刊登在1960年1月号《文艺春秋》的论文,题目为《进步主义的自我欺骗》{6},对国语审议会的国语改革派作了痛快淋漓的激烈批判。同样的批判,关于战前的改革派也是妥当的。金田一京助和桑原武夫都主张,希望对国民的国语教育的完成越早越好,认为不提高全体国民的知识水平,在国际竞争中就会落后,因此就必须使国语简易化。关于这样的主张,即使不是福田,也会反驳的。学习国语达到怎样的水平才算到头呢?如果说学习国语需要大量时间,那么可不可以说,原因就在于汉字和假名使用法呢?难道日本语与英语和德语不同,唯有学习日本语需要时间吗……关于这样的疑问,必须作系统的有根有据的说明,但国语审议会什么也没有说。福田对国语改革者还作了如下批判:“不是语言为教育而存在,而是教育为了语言而存在。教育并不是只有学校教育所能完成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只由学校来完成。例如即便是国语国字,不,只有国语国字,在出了校门以后,需要继续进行自我教育。而且事实上我们也是自觉地不辞劳苦地这样做的。这一点,无论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推进国语国字改革运动出于完美主义或者说病态合理主义的动机,以便把国语国字改得更加容易些,从而使全体国民更正确地使用国语国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反而引起混乱,产生更难的国语、不合理的国语。而且更糟糕的是,使全体国民养成什么语言呀、文学啦等等怎么搞都无所谓的观念。”{7}
  他指出了一些重大问题:“不是语言为教育而存在,而是教育为了语言而存在”,这是把语言作为文化认识的福田,对那些把语言单纯地视为交际工具的人的严厉批判。福田在论文《〈国语改良论〉应该从新考虑》的结尾部分,引用金田一金助论文中“语言始终只是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后得出结论:国语改良论者一切错误的根源就在这里。
  正如后面所述,改革后的国语反而引起混乱,变得更不合理的事实,在汉字教育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正如福田所指出的那样,改革以后国民对语言的价值观念变得更加淡薄了。即便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手段),但在使用这些工具的主体之间,理应存在着生命的沟通。这种语言生命力遭受减弱的状况,在今天的日本语中不是可以如实窥见吗?好像说错了话也无所谓,倒成了惯用的表现措施。
  战后的国语改革,是沿着《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指引的路子,在表音主义者的主导下展开的。而且是以将来废弃汉字为前提而制定了《当用汉字字体表》、假名使用法的。只是《当用汉字字体表》是因为要“照顾”汉字保持派而相互妥协的内容,三十五年来未作修改,一直保存至今。
  1962年,国语审议会再次改正为文部省的咨询机构以后,把“汉字假名结合文”追认为日本语书写符号(1966)。之后,又在1981年重新公布总字数为1945的《常用汉字表》及作了部分修改的现代假名使用法,不过战后的国语政策大致没有什么变化。
  今天,大多数国民关于修改了的国语也用惯了,已经很熟悉,要是试图恢复旧假名使用法和旧繁体汉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想法。但要是全部承认战后的国语政策,今后继续推行下去的话,也有不少问题需要重新考虑。其中最大的课题就是围绕汉字的问题。在指出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前,我想先确认一下在日本语中汉字的特点及其影响。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