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翻译主客体探讨的深入,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由蒙蔽走向彰显。在新时期,不仅要专业角度考虑译作的优劣,还要加强译者的伦理观念,培养责任意识。本文从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联系略论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地位,明确译者的责任。 【关键词】译者;伦理;责任 Abstract: As the developing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he translator’s role also experiences a change from anonymity to prominence. This study tentative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source text writer; the translator and the source text as well as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arget reader so as to make clear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Key words: the translator;ethics;responsibilities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作为一个行业与教育、出版等其他行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有些人眼中获利丰厚的产业,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人才良莠不齐,心态各异,翻译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既要从翻译理论上严格要求翻译者的专业素质,又要从道德上加强译者的职业素养。 反观整个翻译历史,英语论文,出现了众多翻译理论、翻译流派,总的来说各种翻译理论都基于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者们多用语言学理论解释翻译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翻译理论开始转向文化层面,与此相关,译者的影响和身份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由蒙蔽走向彰显,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才能较好的完成翻译任务;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然受到其自身价值观的制约和作用,因此从二十世纪末,人们开始考虑译者的伦理问题。 翻译的实质是两种语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尊重的,应该保持译者与原作者平等的地位,既要发挥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又要承认译者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又离不开人的价值观,特别是辨别是非、善恶等伦理观念的支持与制约。切曼斯特就翻译伦理的内容总结了物种现行伦理模式:1、再现的伦理——再现原文文本、原文作者;2、服务的伦理——完成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3、交际的伦理——实现与他者的交流;4、基于规范的伦理——满足特定文化的期待;5、承诺的伦理——履行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誓言。 本文将参照以上分类,从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联系略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再现原作,传递原作者的声音,满足目的语社会文化规范以及译文读者的要求,从而充分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影响,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誓言。 一、 译者与原文作者 中国现代学者徐永煐说:翻译——是译者用一种语言(归缩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诚然具有主导性,但并不具有无视客体(原文文本)客观性的凌驾性,必须要尊重两个要素:原作者和他表达的思想。然而一些持有主体凌驾理论的探讨者,如古罗马的圣·杰罗母认为对翻译者而言,原作的思想内容只不过是一个阶下囚,译者具有征服者的特权将其移植到本国语言中。中国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开始,虽有的重质有的重文,或二者兼顾,但大都只着眼于主体的译经准则。主体的存在把原作者挤出了文本,使之 不存在,从而导致了译者取原文作者而代之的效果和后果,这显然是违背翻译的基本职能。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前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交际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信息发出者通过说或写等手段发出信息,并被信息接受者完好无损地获得,就会有正常的交际。而事实上,信息的质量、传达手段及其它情景因素会使接受者对信息产生某种程度的曲解,这个问题在翻译中会显得尤为复杂。因为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作为读者来阅读理解原作者的信息,然后把他所理解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的听众(读者),而这些人可能与原作者预想的大相径庭。这时译者的角色就像美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于1964年给出的一幅图表反映的一样: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体系的一员,在原语中他是听众,对该信息解码并为之行动;在目标语中,他是说话者,经过转换对该信息编码,将它说出来或写下来。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不过其身份决定了他/她是特殊的读者。译者的禀赋资源——译者本身所具备的条件,即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此外,还包括译者的审美偏好以及审美鉴赏力和顿悟力等其他因素都会作用到译者的文化心态和现实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