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研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联系提供新的视角。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翻译能力:启示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主要通过略论原语和目的语来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最后对译文作出评价,总结出翻译技巧。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剖析,对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也缺乏系统的说明和描述。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系统,不同的语言系统提供给说话人以截然不同的规约意象、略论依据、建构准则,包括某一场景和行为的参数的突显程度,不同的图式和背景联系,不同图式化程度等,从原语到目的语,英语毕业论文,译者面临许多可供选择的翻译对等物,其中要经过一个极其复杂的筛选和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影响的还是大脑机制。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翻译问题进行考察,力争发现语言形式背后的理据。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 “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影响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1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影响,重视作者、著作和读者之间的互动联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影响。
  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影响,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问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17: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
  二、目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弊端
  翻译课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原文,学生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对有关的翻译问题进行讲解,评价学生翻译的得失。这种“”式(刘彤、陈学斌,2017)的教学法自身的缺点在于只进行语言训练,而不包含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选择,根据既定的目的来创造译文等翻译能力的训练。从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笔译教学方式至少存在着两个严重的局限性:
  其一,由于翻译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学院里的翻译教师并不一定有过长期担任职业译者的经历:有的只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功底和偶尔从事兼职翻译的经历。这些教师在授课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参考译文,囿于评析语言转换的得失,使翻译课无形之中变为语言学习的辅助课程。
  其二,即使教师本人具有足够的职业背景,重在点评和的授课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主义的烙印,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的要义和本质,英语论文,有限的课时又难以让学生有广泛而大量练习的机会。
  传统的笔译教学缺乏系统组织和理论指导,远不能满足翻译实践对翻译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翻译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它一直以来仅是语言文学专业下的一门科目,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二是因为我们对翻译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很久以来我们只认识到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一面,没有看到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所产生的作用,忽视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目的性,因而在翻译教学模式上过于简单化、机械化。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