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家和地区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英语论文,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承担着跨文化交际的重任。但是不了解目的语文化就不能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也就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由于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作用及现实的种种客观原因,以往的英语教学总是针对语言结构和语言能力的获得,文化教学往往被忽视,部分中学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敏感性不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远未得到培养,跨文化意识有待增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毫无疑问,应在学校教育中开展。而英语学科作为学校开设的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学科,自然成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平台。2017 年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规定:英语教育的目标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并具体规定了各级不同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鉴于此,本文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视域下,对当今中学的外语教学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的考察,并进行略论,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本文应用了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探讨措施。测试法:为了解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程度如何,笔者编制了一份跨文化能力测试卷,以测验为工具对探讨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略论得出相关结论。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本文主题的探讨、对问卷问题的搜集与整理、向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了解跨文化意识的敏感度以及调查广大中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交流中的跨文化意识,以期获得第一手资料。实验法:实验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文化教学,英语论文,控制班按照传统的只重视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措施进行教学。通过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期和后期的测试成绩对比,得出进行文化教学即跨文化意识培养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及英语成绩提高的作用度。
引言概述了探讨动机、意义、措施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列举了国内外不同时期的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成果。第三章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语言、文化的相关内涵及其联系并从中学英语教学的角度论述了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理论。第四章列举了相关探讨措施,提出了探讨问题、探讨工具和探讨手段。第五章对探讨结果做出了略论讨论,最后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更深内涵。
……………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
西方外语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关注与语言教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语言教学就与文化教学互相结合。1880 年,F.Gouin 在其语言教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中指出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必须通过课程和措施得到保证,并将文化教学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凸显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1900 年西方出现了第一份外语教学必须进行文化教育的文件。但是西方外语教学主要是以单纯的语言技能为中心,直到 20 世纪中叶才开始认识到文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Fries(1945) 率先在他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中从理论上讨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联系。Lado(1957)在其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指出外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同时他还提出文化对比的基本框架,即从形式(form) 、意义(meaning) 和分布(distribution) 三个层次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略论。此后文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的关注。Hall 在他的经典之作 The Silent Language(1959)、The Hidden Dimension(1966)和 Beyond Culture(1976)中从不同角度全面、具体、生动地论述了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关于外语教学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美国学者扎雷(Lorand B.Szalay)和费舍 (GlenB.Fisher)对跨文化交际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真正理解英语语言中的词汇就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的表层,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习得目标语言及其文化底蕴。随着社会语言学和教学法探讨的不断发展,美国社会语言学家 Hymes 发表了《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和《论交际能力》,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提出了社会交际与文化等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展开了对语言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研讨。语言与文化、社会语言学的探讨成果被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使之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70、80 年代的外语教学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明确地将文化列为教学内容,广大外语教师和学习者意识到只有提高社会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外语交际能力。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一些国家的政府或教学权威机构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全国性的教学大纲,成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