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第一语言习得探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对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探讨成果做了一些理论性的综述,从语音,句法,语义等方面介绍了近十年国内外母语习得探讨的新发展,旨在研讨这些探讨成果对学习第一语言以及第二语言的积极作用。 一、引言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第二语言的学习,但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母语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儿童很容易就能掌握他们的母语,然而关于二语的学习,特别是课堂上的二语学习,学习者常常遇到很大的困难。是否可以从相对系统完善的一语习得探讨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进行二语的教与学呢?本文的出发点是: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础。国外已有很多探讨(Skinner 1957;Chomsky 1965;Bloom 1971;)专门针对儿童的母语习得这个领域;国内也有部分学者(朱曼殊 1986;李宇明 1992&1995;李行德 1997)对儿童的汉语习得进行了观察总结。本文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回顾第一语言的早期理论和探讨。接着重点介绍第一语言习得在过去10年(1997-2007)的探讨发展。 二、第一语言习得早期理论和探讨的简单回顾 儿童语言习得探讨源远流长。最早的语言习得实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埃及法老Psammetichus为了验证语言起源,命人将两个刚出生的婴儿置于荒山茅屋中,英语论文范文,严令照料的仆人不得在两个婴儿面前讲出一个字来,否则格杀勿论。据说当时得到的是现在土耳其北部边陲某部落的语言。同样的在15世纪,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重复了当年Psammetichus的实验,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希伯来语。由此可见,人们对一语习得的关注由来已久。当然,从现代语言习得的角度略论,这些实验的可信性很低,但是这些实验暗示了以前的人们对语言习得的这样一种看法:语言能力是天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习得母语的独特能力,第一语言习得的探讨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如生物学,人类学,病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等等。下面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回顾。 1.纵向:理论发展框架 第一语言习得探讨早在18世纪末就已经开始,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系统的探讨揭示出母语习得的本质。从50年代起,国外母语习得的探讨大约每隔十年就有一次重大的突破。在50年代和60年代,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斯金纳(Skinner)在《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1957)一书中指出,语言和坐立、行走、跑步一样是一种行为。操作条件反射是语言获得的机制,强化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因此,斯金纳的观点又被称为“强化说”。〔1〕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假说,英语论文范文,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头脑中就存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语言学习机制。〔1 〕他的“天赋论”和斯金纳的“强化说”形成了对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认为,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他提出了语言习得支持系统(Language Acquisition Supporting System)。〔1〕勒纳伯格(Lenneberg)则建立了语言习得关键期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他认为大脑存在一个生物时间表。在这之前语言可以很容易地习得,而在这之后语言的习得就会有加倍的难度。这个语言习得的决定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1〕还有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模仿说”: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后来班杜拉根据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婴儿主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皮亚杰(Piaget)提出认知相互影响论。他认为,语言源于智力,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发展受制于认知的发展。〔1〕在70年代,乔姆斯基和皮亚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大辩论。皮亚杰认为,概念范畴是在幼儿的社交过程中形成的,〔1〕而乔姆斯基则认为社交过程只不过促使原先存在于大脑的思维的深层结构显示出来。〔1〕这场辩论并没有分出胜负。80年代,渥克(Werker)测定出了儿童普遍语间分辨能力。渥克的探讨现在已经成为儿童语言习得探讨的经典之一,它的价值在于部分地证实了LAD假说,又从语音上证实了语言习得关键期说。 2.横向:语言学分支 根据语言学的分支,本文将母语习得早期的理论和探讨分为三个部分:语音,句法/词法,语义/语用。 关于婴儿发声,雅各布森(Jakobson)提出非连续性假说,他认为婴儿的咿呀声是非言语性的。而De Boyssorrbardies et al.则认为婴儿发声带有母语的某些特征。〔2〕关于音位系统的习得,雅各布森提出不可逆性结合定律。他认为儿童语音中的音位对立是按固定次序出现的。〔2〕关于声调的习得,Li & Thompson指出儿童能比较早地习得声调,甚至比元音,辅音的掌握要早。〔2〕 关于句法联系的习得,布莱恩(Braine)认为句法范畴是从语义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平克(Pinker)则认为句法范畴是一开始就存在儿童的语法中的。〔2〕关于从句的习得,有一些学者认为(Sheldon 1974;Bever 1970;Chomsky 1969)儿童不能略论这些复杂结构在于他们的语法还未存在这样的复杂结构。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Goodluck & Tavakolian 1982)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及应用定语从句在于这些句子的语用因素以及复杂性。只要这些干扰的因素得以消除,儿童就可以更好地分解定语从句。〔2〕 Wexler & Chien的探讨表明,说英语儿童到6岁时便可清楚分辨反身代词和代词,并且知道是先行词统辖反身代词的。〔2〕Chiat指出儿童更早习得单数第一,二人称代词。Clark则预测儿童较早习得语义更为简单的空间时间指示语,比如before 跟today。〔2〕 三、近十年的探讨发展 1.国外的发展 第一语言习得探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迄今已有50年历史。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仍在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主义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在九十年代,语言习得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探讨成果有平克(Pinker)的《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1994),古德勒克(Helen Goodluck)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2000),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chapter 7),杰肯道夫(Jackendoff)的《语言,逻辑与概念》(Language,Logic and Concepts:essays in memory of John Macnamara)等等。本文将介绍三个比较新的发展。 (1)1个理论:优选理论(Optimality Theory) 优选论(OT)是Prince和Smolensky在1993年提出的新理论。它一开始是针对音系学的探讨,然而它的制约条件交互影响决定输出形式的假设被逐渐运用在其他领域。〔3〕语言知识和语言学习的探讨也是优选论验证其假说的重要领域。〔3〕 “语言由一套按等级排列、相互矛盾的制约条件构成,这些制约条件在各种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对儿童和成人而言也是相同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只是由于同一制约条件在不同语言中的排列等级不同造成的,儿童的语音产出不同于成人,是因为二者对同一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顺序不同。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就是对制约条件进行等级排列的过程,成人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这些制约条件又是可以违反的。因此,儿童所建立起来的制约条件体系可能不合适或不完整,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和补充。”〔4〕这一段话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中存在着一套制约条件。第二,由于同一制约条件排列等级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不同。第三,由于这些制约条件是可违反的,所以儿童的语言可以发展成为成人的语言。 (2)1个领域:双语儿童的习得 早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Leopold 1939-1949)详尽地描述双语儿童的语言习得,但是之前的探讨(Volterra and Taeschner)〔5〕提出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