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我国教育部 201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国际事务、互联网、英语教学甚至是人们消遣方式的大量渗透下,部分大学生的文化立场开始动摇,他们关于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 这成了目前外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学英语中文化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1 适应全球化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技术的交往、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信息的快速传播、人员的跨国流动、大众传媒和网络的无处不在,这一切使得各民族的文化突破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变成一种“流动的符号”,英语论文题目,融入到一个全球性互动的文化网络中。 不同形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并存、比较与相互渗透第一次即时性共场景地展现出来,也使那些原来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或文明直接感受到 “他者文化”的存在,进而产生对“他者”的尊重和理性认知,有利于减少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大学英语教学然而,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国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看不起本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横加指责,妄自菲薄。 这种严重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独立自强将构成严重的障碍。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国家保卫祖国的重任,肩负着国家现代化的重任,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让人担忧。 吃着肯德基,看着 IPAD 上的美剧,英语毕业论文,过着圣诞节。 这一切使得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识肤浅,认同感淡薄。 这种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得高度注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决不能放任自流。
1.2 培养大学生民族感情的需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命脉,也是世界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在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式下,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有效抵御外来文化侵袭的重要手段,在民族进步和历史发展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诚然,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并无优劣好坏之分, 但是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华,它们滋润着连续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任何一种文明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文化自觉”,提升民族意识,培育民族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应结合现实需要加以提升和吸收。 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不仅可以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能通过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责任感。
1.3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对《论语》、《道德经》等哲理书,“四大名著”等古典作品从没阅读或不甚了解。 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主要精力投入在除专业之外的英语学习上,接触的大多是外语材料,而浓浓的英语文化气氛又使他们淡化了母语知识和文化。因此,他们普遍缺少中国文化基础,缺乏中国文化素质,结果是整体素质下降,道德约束减弱,缺乏礼的观念和行为,人际交往中缺乏信赖,抛弃诚信,也就出现了人文精神失落和价值观混乱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借助中国文化课程,学习中国文化知识,阅读中国文化相关书籍,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和了解本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吸收精华,加深文化内涵,让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并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大学英语中实施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势
2.1 有利于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17)明确指出的 “提高文化素养 ”主要是靠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予以实现的。大学外语教育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与此同时,外语教育也应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本组与的文化精华并掌握它们相应的外语表达。充分掌握母语与母语文化是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如钱钟书、巴金、鲁迅等,本身就是中国文学作家和中国文化专家,因此他们的译作水平至今仍无人能及。 为什么当代青年翻译达不到翻译界这些前辈们的水平。归根结底是,前辈们厚实的母语根底、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知识造就了他们超出常人的外语水平和外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外语知识、外语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还必须同时具有很高的个人素质,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等, 这是我们外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义务。 在此当中,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将对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