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交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交际活动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交际活动 教学是一种交流性活动,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重要目标的外语教学更是如此。《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如果语言学习者不能将语言形式应用于听、说、读、写之中,不能传递或接收思想及情感信息,不能将所学到的只言片语转化为真正的言语行为,那么提高交际能力则无从谈起,而且所掌握的词汇和结构知识也毫无意义。[1](P28)要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首先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改革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外语教学模式,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 一、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之必要性和重要性 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已在国内外英语教学界达成了共识。然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还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上展开,注重的仍然是语言知识培养,而不是交际能力培养。虽然课堂上完全依靠语法-翻译法教学的教师已很少了,但这一传统教学法所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做法却作用至今,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言堂”为主。笔者曾对部分英语教师的讲课作了随堂观察、录音、记录与略论,同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和略论表明,在一堂50分钟的英语阅读课中,教师讲解占课堂教学时间的70-90%,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时间很少。课堂活动中,以传统措施为主的句子水平操练活动远远多于交际式的以话题或语篇略论开展的讨论活动,讨论式和角色扮演式的交际性较强的活动比例很小;学生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很少,学生之间难得有交流。教师依旧是课堂教学的控制和垄断者,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微乎其微。其结果,学生显得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低声谈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缺少交流,课堂显得很枯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现实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仍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只是讲解词汇、语法、句型、课文等;应试能力的培养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迫使教师将应试能力作为一道主菜塞给学生,强令他们咽下。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交际能力的培养被挤到了次要的地位,应试教育成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的一大障碍。除此以外,也有教师主观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仍旧根深蒂固,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采取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措施。他们以不变应万变,因为这种措施“省事”、“安全”、“有效”。“省事”即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都以同样的办法去应付,不用了解新对象,不用学习新措施,不用思考新对策;“安全”即不用承担试验和改革的风险;“有效”是针对应试效果和工作业绩而言。[2](P28)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措施习惯于无条件接受了,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往往不愿主动发言,也不喜欢太多的口头练习、语言游戏和小组活动。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手捧四、六级证书,在真实交际情景中却无法应付自如。要消除上述现象,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正确的途径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通过交际活动强化语言知识,通过交际活动巩固语言知识,通过交际活动内化语言知识,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之有效途径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要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尽可能地设计、组织开展学生乐于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外语教学过程变为言语交际过程,使教学过程交际化。为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型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型,改传授知识型为培养能力型,改讲解性课堂为交际性课堂。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结合,将语言技能从理论形态转换为实践形态,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和集体讨论(group discussion)等一系列交际性较强的活动,进行语篇略论,语题讨论等。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同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训练。同时,开展这样的活动,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organisor),学生实践活动的鼓励者(prompter)和共同参与者(co-communicator),学生交际活动的评估者(assessor),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资源提供者(resource-provider);这样学生就不再处于一种不平等的联系,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便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