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笔者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相似性理论为指导,从横向建立词语网络、纵向挖掘词语深层含义两个方面研讨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加强学生的词汇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 言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是由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而成的边缘学科,它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语言学都是从内部略论语言,忽视了语言意义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为语言的所指和能指是任意性的。而认知语言学以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感知、概念化和认知方式为基础来探讨人类语言,其探讨范围包括范畴化、原型理论、认知模式、隐喻概念和认知语法等。它给探讨语言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使人们加深了对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对教师探析新的词汇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概述 笔者主要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相似性理论来研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下面对这三个理论做简要的介绍。 (一)原型范畴理论 人类在千差万别的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分类,进而形成概念。这样的过程就是范畴化。“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事例。”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原型(prototype)是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范畴的其他成员由于跟典型成员的可以被感知到的相似性而成为该范畴的成员,即原型理论。Rosch在探讨认知语义范畴时发现并归纳出三种不同层次的范畴,即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我们可以称之为上位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我们可以称之为下属范畴。 (二)概念隐喻理论 美国学者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给隐喻下的定义是:“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行为和活动,……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学者们通过观察大量的语料后发现日常语言中70%以上的词语表达源自概念隐喻所体现的隐喻思维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思维直接作用着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及其相互影响。每一个事物都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每一个词语都可能拥有隐喻意义。可见,没有隐喻,就没有条理化的理性思维;没有隐喻,疲乏的初始语言符号就不能表达丰富的思想。因此,我们认为将之应用到词汇教学中,定能为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寻找一个更有效的措施。 (三)相似性理论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一论点,明确提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性质是任意的,即不建立在任何内在的相似之处上(Saussure, 1959/1966)。20世纪60年代,雅各布森(Jakobson, 1962, 1971)关于索绪尔对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观点的批评引起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雅各布森应用皮尔斯(Chades Sanders Peirce)关于符号的分类,提出语言也具有相似性( iconicity)这一非任意性的特征,即形式和意义之间由于相似而建立的关系。之后,语言学家们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发现词形乃至句法结构、语篇表达与所传达的意义和概念结构之间都存在着很多这样那样的关系,有很多理据可寻。相似性从另一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语言探讨的新视角,即语言结构在很多方面都与人的概念结构相照应。对语言相似性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认知的联系;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一种语言,使得语言的略论、运用变得更为有效。 三、词汇教学策略 (一)拓展词语网络,激活旧词掌握新词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引导学生先从基本词汇入手,然后向边缘拓展,步步推展开去,横到其同义和反义词汇,上到其上位范畴词汇,下到其下属范畴词汇,又据相似性理论,基于音似与形似,网罗与之相关的词汇,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词语网络,通过综合比较既能使新的词语记忆深刻又能激活已学过但记忆模糊的词汇。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拓展词语网络。 1. 同类义联系。英语同义词极为丰富,往往有多个词可以表达同一意义或概念。这些同义词有的是绝对同义词,有的是相对的同义词。不管是哪种,我们要让学生认识他们使用的不同语境和习惯,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我们以表示“惊奇”的surprise, astonish, amaze, astound, flabbergast这几个词为例来加以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