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系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语言与文化互为熔铸。为了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在讲授语言规则的同时贯穿讲授中西文化,以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理念理应成为“运用型本科”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高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不断改进缩短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个人之间的距离, 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随之变得日益频繁。然而,人们的交际离不开文化,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从事交际回避不了文化异同的问题,因此跨文化交际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广大的英语学习者也深刻的认识到要想顺利、畅达地与异文化人士交流,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必须学习其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从现实意义上来说,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一、语言和文化的联系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实际上, 根据语言学家的探讨,语言首先是人类表达思想的手段,在语言符号化以前,它也是人类籍以进行思维并形成思想的工具,因为人类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均体现在词汇和其他语言结构当中。文化的含义与范围十分广泛,至今其定义不下250余种。最具权威性的文化定义来自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他认为:文化从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来看,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学、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由此定义可以看出,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意味着某个特定社会或社群的一切活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外在和内在的活动,而成为信仰、信念、知识、法令、价值乃至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人们早就注意到语言与文化就如同一张纸的两面,二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所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来看,语言又受文化的作用,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并为文化服务,学语言也就是学文化;文化无所不在,语言的词汇无时无刻不负载着文化,语言的正确使用要受文化的制约。文化熔铸于语言之中而与之构成一个截然不可分的整体。所以,著名的文化学者邓炎昌先生认为: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可以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只有对源语和目的语相关系的“两大块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顺利的完成跨文化交际行为。二、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学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越来越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天,人们已经逐渐摒弃了以前那种只习得语法、实用的词汇以及有用的句子而置与之水乳交融的文化于不顾的倾向。外语院系教师都普遍地意识到: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教育,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教学,而且应该包括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方面的培养。交际法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交际化”,非常注重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交际功能, 它强调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表层交际语言形式,还应该进行交际语码语境,即必须考虑表层交际语言形式在交际现场、彼时彼地的交际功能( functional communi- cation);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空间、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交际需求,自觉应用妥帖、恰当的语言形式实现跨文化交际功能的能力。因而,使学生能自如地应用所学到的语言,并能够把所获得的语言能力运用到新的语言环境,成为自觉的语言使用者,这才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因而,为实现跨文化交际,英语学习者除加强学习了解本族文化之外, 还应该比较透彻地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这就给高校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做语言教师,还要担负起传授异域 (主要是英美,兼及欧洲)文化的任务。教学目标的这一双重性特征要求英语专业教师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重视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介绍,并且时时不忘进行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对比,在对比中强化对双方文化的了解,重视学生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平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主要是美国) 逐渐发展起来的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探讨领域的理论建构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般认为,霍尔(E·T·Hall)作品的《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开端。它是一门探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的交际行为、交际过程、交际规律和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达到有效交际的交叉性和运用型学科。跨文化交际的探讨具有多学科性,可以从词汇、语用、交际习俗和非言语交际手段等不同侧面进行。著名跨文化学家Ruben认为实现有效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应包括七个因素,它们分别是: 1)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 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 3)最大限度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 4)移情能力; 5)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 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 7)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以上七个因素对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进行了描述和界定,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外语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养成学生以上七个方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其文化环境。人类正是在一定的语言文化交际中学会使用语言、并在语言交际互动行为当中不知不觉形成自己的主体性和人格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信息放送者和信息接受者只有从文化上彼此认同,事先 “约定”某一相同(或者确切的说接近相同) 的心理认知环境,交际才能获得其有效性;但出于对干扰交际的异域文化因素的无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我国英语学习者很可能会 “以我为主”,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汉语思维方式和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导致产生一些语用性错误。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语言不应停留在语言本身,而应该把语言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去讲授,应该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英汉文化的对比,加大交际文化教学的力度, 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使作为交际者的学生能够以变应变,针对不同文化对象采取不同的交际方略。那么,怎样在英语教学当中贯穿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怎样在英语教学当中凸显我校国际语言文化学部以“运用型本科”为总体目标和定位为特色的英语系教学?笔者曾就我校学生进行过一些相关探究,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首先,作为教师这一角色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对学生进行的足量的、集中的文化知识信息的输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就是对交际主体双方文化的了解,因而,英语教师本人应该加强中国文化、英美文化(至少这两种文化,兼及欧洲文化)方面的知识修养,善于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比中、西方文化(主要是英美,兼及欧洲文化)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并结合目前现实情况进行阐发。这样, 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激发起同学们主动学习、探讨中西文化的兴趣, 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探讨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层次有三个层次的同心圆:最外层是器物层,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中间层是制度层,包括人际联系,以及规范化的社会制度;最内层是价值观念和观念指导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 是“文化之魂”。因此教师要切实把握这三个梯级层次,尤其是最内层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中西文化异同。例如,从文化根子上对比,西方社会是基督教社会,信仰一个来无踪、去无影、无象无形的上帝,讲求“此岸世界”、“彼岸世界”,讲求主客二分,而中国人大多不信仰宗教,自古就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和谐相处。英美人士奇怪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咋还能生活,而中国人奇怪科技这么发达, 英美人咋还信仰那个虚无飘,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