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听力过程有两种独特的过程 ,即 bot tom - up (自下而上)和 top - down (自上而下)过程。一般多采用 “(自下而上)” 准则。自下而上过程是指把听到的信号翻译成音、 词和句子 ,从而达到对句子的理解。听者的词汇和语法语言能力为听力的 “自下而上” 过程提供了基础。因此在听力过程中首先要抓好学生的词汇关。词汇是语言的奠基石。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 ,根据读音规则正确朗读单词 ,通过语篇、 语句、 词组、 惯用法的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书上出现的词汇;教师还要看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作为文化和信息载体的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词汇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新词、 新义层出不穷。教师在新的听力材料使用中要及时讲解一些对学生来说 “新” 的词汇。因为学生在听力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听到的一个句子 ,句子中的每个词都认识 ,但连成句子却不知道其意。因为能听懂句中的每一个单词并不等于能听懂整个句子。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讲解 ,并引导学生在平时多听、 多看;博览群书、 勤于查阅工具书 ,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吸取生动活泼、 色彩纷呈的词汇来丰富自己。其次 ,我们要让学生顺利通过语法关。一个人的词汇能力就象一本心理上的词典 ,它能对所听到的词语作意义上的确定;而一个人的语法能力则可看作是一系列策略 ,应用于对听到的材料进行略论。例如 ,当听到 “The picture which I havedrawn” 这一语流时 ,就需要用语法知识来组织 , ( thepicture) 和 (which I have drawn) 。而不是 ( the picturewhich I)和(have drawn) 。可见依靠语法和逻辑知识认定句中各个词语间语法和逻辑联系的能力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帮助学生经过熟悉英语句子的结构 ,以达到在听力的快速语流中对句式识别达到自如化。
二、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已具有一定程度的听懂英语的能力 ,但有时对说话者的言语或听力材料还是很难理解或是根本不知所云。这种理解障碍大多源于文化的异同 ,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听力材料中常见的对话和文化就是紧密相连的。因此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认识到用英语会话和用他们的母语会话之间的不同之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英语会话的准则 ,他们才能听懂纯正的英语会话。例如:当中国人被称赞时 ,往往说 “不……” 。如: A : Y our English is quite good. B : No , myEnglish is poor.在汉语中 ,这样的对话随处可见。然而 ,在英语中当A对B 说同样的话 ,B 的回答却是B : Thankyou. / Thanks.因此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教师采取必要的手段弥补学生文化上的沟壑 ,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发展学生的听力技巧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必须进行听者训练 ,但盲目地追求多听 ,求量而不求质 ,效果也不会好。这里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一是材料的 “声源” ,一定要丰富 ,要尽可能使学生熟悉各种人的音调。说出来的话语不同于写出来的文章 ,除了连读、 同化、 失去爆破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外 ,它还有轻重缓急、 喜怒哀乐和说话者个体异同等特征。平时只使用 “声源” 单一的材料进行训练 ,会造成学生的语音适应能力低下 ,他们有可能辨别不出另一位说话者说出来的单词 ,或是悟不透那种陌生语气的内涵。二是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泛听时注意的焦点是整段话语的大意 ,一般听后能回答有关中心思想的问题即可; 而精听时注意的焦点则在于语言材料本身 ,要求学生能够记住细微的语音现象 ,其训练形式往往是笔录、 复述或听写 ,精听时连续听音的最小单位可以是一个句子。只有精泛并举 ,才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四、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学生平时听的机会很少。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听力可谓费尽心机 ,但往往收效甚微。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光靠语言、 文化知识和技巧的传授是不够的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 ,它联系到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去获得所教的知识和技能。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教师可开展任务式教学 ,增加学生参与机会 ,提高学生参与听力活动的质量效果。,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