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训练英语思维能力是获得语言习得的途径之一,英语思维是指在使用英语表达时排除母语作为中介产生的干扰,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母语人士的思维模式来组织语言的意识。二语习得中学生习惯于把听到的信息先译成母语,然后经过理解略论再译成英语,在这个语言转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 Odlin 的观点:“学习者的母语关于其二语习得的作用即母语迁移。学生在英语习得中受到母语的干扰即产生了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即当母语和二语存在语言共性时, 母语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影响;和负迁(Negative Transfer),即如果二者存有异同,母语就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阻碍影响。 ”母语负迁移直接作用着语言“习得”的过程,这种作用既有语言因素上的,如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也有非语言因素上的,比如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的目的就是要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减少学生对母语思维的依赖所产生的负迁移,从而促进英语学习的效果。
王初明教授①提出的补缺假说以 “语言离不开语境”这一命题为基础,认为正确流利的使用语言的前提是把语言和语境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他认为:“由于外语环境与外语表达方式缺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过程当中,大脑中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方式,母语迁移由此发生,从而作用外语的学习。补缺不是指外语表达方式的欠缺而由母语结构去替代,替代的发生是语境知识补缺的结果。 ”上述表述可以看出, 语言的使用依赖于语境,在母语环境里学习外语,缺乏跟外语表达式相匹配的真摘 要:“补缺假说”是我国语言学者王初明提出的一个外语学习理论。 该理论围绕着“语言离不开语境”这个观点,指出语言的使用依赖语境,正确、流利、恰当地使用英语,必须把语言知识与语境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尽量避免因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而引起的母语负迁移,作用英语学习效果。笔者受补缺假说的启发,从母语语境补缺而引起的母语迁移角度审视英语思维能力培养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并阐述了该理论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启示。关键词:补缺假说;实语境,学生只能借助大脑中已经存在的母语语境知识来填补这一缺失,这便是母语语境的补缺。 在补缺的过程中学生又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干扰,造成母语迁移,这种母语迁移可能对外语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即负迁移影响,那么外语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了。虽然补缺假说并没有直接定义语境,但是它围绕着“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这一命题,列举出了语境的诸多构成要素, 并把语境分为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也称为语境因素,它是指说话人在交际活动时所处的环境, 其中包括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时间、地点、话题、谈论方式、正式程度及周围的物体等等。 内部语境也称语境知识,它是指说话人脑海中已经形成的语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外部语境会随着交际活动的进行内化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内部语境并以知识的形态体现出来。 换言之,英语表达需要在其外部语境的影响下进行,否则,母语语境知识就自动补缺,结果导致学生说英语时不可避免地感觉不知如何表达,变成“哑巴”,或者只能采用“中式英语”。 但是,当前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要实现在真实的纯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并不太现实,虽然很多英语教学活动是在模拟的英语语境下进行的,但是如果学生仍然习惯于母语思维,即便是在模拟的外部语境中他们也很容易关系自己的母语语境知识,然后将与之相应的母语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表达当中去。
三、语境在英语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影响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有三种水平,即记忆、理解和思维水平,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层次。 发展智力的核心是提升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恰恰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 思维能力的培养被认为只是理科教学的任务,而作为文科的语言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间的联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观念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表现为教学主要集中于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训练上,老师似乎只把教学重点放在记忆水平、理解水平的提高上,而没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尽管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意识到为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要把语言作为一门交流工具来教,但不注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不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真正提升其交际水平的。中外英语教育专家普遍认为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中国这样的汉语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 英语思维是否可以培养? 有些人认为英语思维的培养是不可能的,理由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学会用英语来思考问题。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么用英语思维确实不切实际,别说是用英语思维,即使是汉语,我们也未必可以一直拿来用作思考工具,英语毕业论文,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思考不是以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的。我们通常会问:“为什么我能学好汉语这种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而学了多年英语,却还不如英美国家几岁的孩子表达得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学说话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周围的人都在讲同一种语言,这是最好的语言习得环境,所以很容易就学会了。 正是这种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使得语言学习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语言思维的形成有赖于这种环境。英语思维能力培养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理解,其核心概念就是,在使用英语表达时使用英语母语人士的思维模式来组织语言的意识。 因为英语思维与语法意念、价值观、语言文化、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直接产生联系,实践中,学生需要采用“语言基本知识/英语思维”的模式,即“外部语境因素/内部语境知识”, 在交际和交流训练中解决面临的实际性问题,即语言思维的问题。我国运用语言学者文秋芳和郭纯洁②针对中国学生英文写作过程和母语思维对其作用的探讨也表明,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起着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没有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心理学探讨也表明,不同语言的词汇所概括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果按汉语语言的概念体系去应用和理解英语肯定是不合适的,甚至会闹出笑话、造成误解。 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在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必须减少母语的负迁移。那么,只有在大量接触英语、沉浸在其使用当中、通过外部语境的介入补充英语语境知识的前提下,良好的英语思维方式才能培养起来。 由此可见,迁移现象与思维的概括过程密切相关,有效利用语境,减少母语迁移,这对英语思维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四、教学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