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英语写作的能力因素[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研讨英语写作能力因素

摘要:英语写作能力日渐受到重视。但学生要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绝非易事。英语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英语论文在写作时,学生会因为受各种因素的作用而无法较快、较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在这些作用因素中,以学生对语言输入的忽视,学生反思学习的缺乏和教师无意义的教学反馈等三方面因素最为突出。

关键词:英语写作能力 作用因素 语言输入 反馈 反思

英语写作能力主要指两种能力,一是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即英语表达能力;二是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并做具体略论的能力,称作认识能力。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具有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英语写作能力受到了普遍的重视。《高等学校英语系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结束后应该达到专业四级写作要求,即在30分钟内写出长度为150-2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英语论文题目,短文内容应切题,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法正确,语言通顺,表达得体。但是,笔者从长期的英语写作教学及所批阅的历年的学生考试卷中发现,要达到这一要求并不容易。当前,许多学生的听、说、读的水平在大学基础阶段学习结束后,较之高中阶段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他们的写作能力却仍然滞后。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学生对语言输入的忽视和缺乏及时的学习反思及教师的无意义反馈等三方面因素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忽视对语言输入的消化与吸收

美国学者克拉申(S.Krashen)在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以说明语言输入对外语习得的重要影响。“语言输入假说”的核心是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语言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这样语言习得才可能发生:a.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b.包含已知的语言成分(i);c.包含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i/1)。即如果人们的语言水平为i,接触到的大量含i/1的语言输入后,他们的水平就会从i向i/1提高。依照这种假说,学习者必须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自然习得语言,掌握语言。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象克拉申所设想的那样乐观。学生在完成英语系基础课程后(大学二年级毕业),应该说他们已从各门英语系课如综合英语、阅读、听力、会话等课程及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知识竞赛、英语知识讲座等接触到了丰富的英语材料,形成了大量的语言输入。这些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料---丰富的词汇、变化的句式、充足的信息等,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应有较大的帮助。但是在多年的写作教学中,笔者无论是从每学年期中、期末考试卷里或是从每年四、八级统考的全国作文平均分上都看不到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的进步。堆砌的词语、错误的语法、单一的句型、空洞的内容和毫无深度的文章常充斥着学生的作文卷。笔者以为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语言输入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变成写作的语言素材的缘故。如在阅读课上,学生以为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文章以正确答题;在听力课上所听到的内容仅是“听力材料”;在知识竞赛或英语讲座中所获得的知识也只是名次的标志或有趣的故事或一段历史。Allright(张沪平,1999)提出“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交际”(Interaction)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习得的条件。也就是说,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产生语言习得,英语毕业论文,语言学习者必须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在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中结合,语言习得才能生效。Van Patten(Skenan,1998)提出了她的观点:在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存在着一个“吸收”(Intake)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促使“语言习得”的发生,语言知识只有被学习者消化和吸收才能起到催化语言习得的影响。由于大多数学生平时不注意对语言输入材料进行记忆或积累,进而略论和整理以消化和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致使大量的语言输入只变成了学生头脑中的瞬时记忆,过了一段时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一)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

由于学生忽略了对所输入的语言进行加工和整理,没有给予许多有助于丰富、充实写作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以足够的重视,导致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教师会经常发现在考试或限时训练时,作挠头搔耳,苦思冥想状的学生不乏其人。他们的作文大多干干巴巴,言之无物。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异同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学好一门语言之前,必须了解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出民族文化的内容。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耳(S.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许多学生在学习时,抱着实用主义的思想,期望通过学习语法知识,或死记硬背词汇以通过考试,获取高分。他们不进行广泛的阅读,更谈不上阅读文学著作。殊不知,不同的语言因文化背景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很大异同。语言的交际能力都是以文化为背景,扎根于文化之中的。只有深刻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地使用目的语。在批改作文时,笔者常发现许多非地道的英语或含糊不清的表达,这都是没有注意积累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缘故。

(二)口语化语言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