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中文化冲击的必然存在、特点和表现形式[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文化冲击通常是指人们置身异文化时因文化异同所经历的不愉快心理过程。外语学习中文化冲击必然存在特点表现形式对学习者心理的作用极大。应对文化冲击的策略为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引言--—一个个案  
在笔者任教的师范院校里一直聘请外籍教师担任一些英语教学任务。课堂内,外教教学活泼生动,深受学生喜爱;课堂外,学生又会经常帮助生活在异乡的他们,同时练习口语;久而久之,双方总是会成为朋友。一次,一位外教请几个学生捎带着买啤酒,并嘱咐说过一个小时再来。学生买好啤酒后快速赶往外教公寓,想着早些送到会使他高兴和感激。那知,按了门铃后,外教却粗鲁地让他们等在外面。学生此时不知所措,等了近一刻钟后才被让进门来。望着外教无所谓的笑容,学生再也无法像往常一样和他说笑聊天,过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后来,这几位学生向笔者诉说此事,抱怨外教的无理和不友好,说和他的联系已经变得冷淡。很显然,这是一次因文化异同所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失败。然而,学生在此中经历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却值得我们深入研讨,以帮助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克服文化冲击带来的负面作用。

二、外语学习中的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Oberg提出的,用以描述当个体身处异文化时因不知做什么而引发的焦虑(anxiety)。[1]以往对文化冲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人们置身于异文化环境的情形下,正如Adler所言:文化冲击主要发生在那些在国外逗留相当一段时间的人们身上。[2]那么,身处本国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否也会经历文化冲击呢?我们认为:因为文化冲击关注的是人们的心理经历,而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面对语言异同和文化异同,学习者势必会产生心理上的反应,因此,他们也会经历文化冲击。
1.文化冲击的存在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门外语的学习势必会接触到其相关文化。外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缺乏就可能使学习者经历文化冲击。例如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如boyscouts, hippies, yuppies等英语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在没有得到讲解或查找这些词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时,学生即使知道中文译词也会对理解它们产生不确定的感觉。再如下面的一段话:“Business had been slow since the oil crisis. Nobody seemedto want anything really elegant anymore. Suddenly the door openedand a well-dressed man entered the showroom floor. John put onhis friendliest and most sincere expression and walked toward theman.”[3]这段话就句子的表层意义而言,对中国学生无甚困难。但要问及话语中涉及的是哪一种商品的买卖时,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在国外,汽车和普通人的生活最密切,“精致的东西”是对汽车的常见描述,“展销厅”是汽车出售的常用地点。由于缺乏这些文化知识,学生在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时会遇到困难,心理上也会产生反应。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诸如这样的语言现象频频出现,没有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学生势必经历文化冲击。因此,语言的学习不仅包括语言的内部结构,还包括其使用规则,即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的文化语用规则。在中国背景下,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缺乏像学习母语(汉语)那样的外部环境;二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经通过母语完成了他们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知道,语言是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化的结果。
个体通过语言和周围人进行交际、认识世界,从而形成所在文化中的世界观、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语言使用规则和解释语言信息的规范,并完成成为特定社会人的社会化。同时,这一过程具有无意识性。[4]社会化的完成关于外语学习的作用在于: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习得了母语的使用规则和解释规范,但是他们对这些规则的存在却毫无意识。正是这种无意识性使得他们虽然是在用外语进行交际,却常常不自觉地进行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即用母语的使用规则指导自己的交际行为,用母语的解释规范解释和评价他人的交际行为。由于这种母语文化的干扰,以及外语文化知识的缺乏,当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对方行为的意义赋予往往错位。在交际未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已经失败时,他们往往会经历不愉快的心理--—文化冲击。下面,我们来略论一下引言中提到的跨文化交际个案。由此可见,外语学习中存在的文化异同同样会使学习者经历文化冲击。
2.文化冲击的特点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但与置身于异文化中的人们所经历的文化冲击相比较,特点并不相同。从外部环境看,学习者置身于本国环境、在自己的文化中进行外语学习,文化冲击大多发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只有少量发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而关于身处异文化的人们而言,文化冲击可能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从内部因素看,决定学习者面对文化冲击采取何种态度和策略的主要是学习动机;而置身于异文化人们的情况则复杂的多,会牵涉到个人生存与发展、文化价值取向、民族认同、经济利益等问题。从作用力的程度上看,置身异文化的人们在经历文化冲击时会“带着憎恨审视所处的文化环境,时而对不理解自己的人们非常生气,时而对自己充满怜悯之心。”[5]在极端的情况下就会如Brick所言,付出一切代价,回到原文化中去,终止跨文化交际。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表层动机(通常与其前途直接相关)和深层动机(通常不与其前途和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学习动力来自对英语语言或文化本身的兴趣)[6],这与Gardnen和Lambert的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的功能性目标,如通过某项考试或找工作)和结合型动机(学习者有与目的语群体结合的愿望)相一致。[7]因此,我们认为虽然学习者经历文化冲击,但不会出现文化身份模糊、没有文化归宿感等极端消极的情绪。从长远看,文化冲击可能作用学习者的深层动机或结合型动机,即学习者因受文化冲击的负面作用,有可能对目的语文化持消极否定的态度,回避跨文化交际。久而久之,最终作用到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3.文化冲击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看到:Brick视文化冲击为一个情感过程,有弱式和极端的各种表现。Brown也描述了身处异文化中的人们经历文化冲击时的种种表现:疏远、生气、敌视、犹豫不决、挫折感、忧郁、悲伤、孤独、思乡,甚至于疾病。[5]而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冲击的表现大多为弱式,但也不排除极端形式。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文化冲击并非以相同的方式作用所有学习者,甚至当同一学习者再次经历文化冲击时,受到的作用与前一次也不尽相同。同一文化冲击事件,对有些人作用较弱,对另一些人或许非常强烈。因此,表现形式的分类并非绝对,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文化冲击过程中。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