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态度方面信息的探讨-----硕士论文范文 摘 要: 对一份针对英语本族语者展开的语用调查问卷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态度问题作了展示和略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外语工作者不但要尊重别人的文化,/论文也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要懂得适时地让外籍人士了解我国的文化和语言,以消除他们因语言及文化异同而引起的误会和不快,从而促进我国的对外交流事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态度; 异文化; 己文化
一、 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外语工作者不但要善于解决文化异同问题,还要懂得处理好交际双方对异文化和己文化的态度问题。近年来,我国外语界已展开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异同和对比问题的广泛探讨,有些学者还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展开语用调查和测试进行语用失误略论及其策略方面的探讨。这些探讨致力于提高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的文化异同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疑这对促进我国的对外交流是十分有用和必要的。 但过分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克制或避免其母文化有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以消除交际中有可能出现的障碍和误会,可能会导致外语工作者文化态度方面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已有学者关注到此问题。王宗炎认为,对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人家的文化、语言该怎么看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持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和惧外心理(xenophobia)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不应该采取,更不值得提倡;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我们应努力把言语不通变成声入心通,应该尽量消除误会而不应该归咎于哪一方,也不应该认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语言更美[1]。 胡文仲也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文化上的异同,应该了解和探讨这种异同,但是,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应该盲目地模仿和搬用。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的讲话方式。不了解不探讨别国的文化,学不到地道的外语;不加区分的搬用推崇,也绝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2]。陈申和鲁健骥则提倡提高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的“文化创造力”;并指出所谓的“文化创造力”是“一种能力,一种正确对待祖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3]。但到当前为止,这方面的实证性探讨尚不多见。为探讨中国外语工作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应该持何种态度,应如何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异同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份包含这些问题的语用调查问卷并对英语国家的NSs(native English speakers 的缩写)展开调查,旨在了解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以期为我国外语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异同和态度问题提供一种启示性的参考。 二、调查情况 (一)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是用英文设计的,内容分两大部分:“跨文化交际语用问题卷”和“英语语用能力测试卷”。前者主要是笔者针对跨文化语用学几个尚有异议的领域提出一些问题;后者则直接选自何自然先生《语用学概论》一书中所附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以下将简称为何书问卷)[4]和何自然、阎庄先生“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异同调查”一文中的“汉英语用异同辨识测试题”(以下将简称为何、阎问卷)[5]。 笔者只对何书问卷(PART ONE)的做题要求作了修改,即把原题目要求只选一个最恰当的说法改成可以选择多项答案并附加说明,如认为还有其它恰当的回答请其列于选择的答案后。跨文化交际语用问题卷针对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NSs个人简况,主要以填空和选择的形式来完成,要求接受调查的NSs提供以下有关个人的信息:所属地区,所属国家,第一语言,其它会说、写或懂得的语言,职业,性别,年龄,学位与专业,是否来过中国(如有,时间多长,是作为教师、游客、访问学者或其它原因)。(2)他们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A:如您在中国工作或旅游,您希望当地人以您的习俗还是以中国式的习俗跟您打招呼?B:当您看到或听到引起您兴趣的汉语词句时,您希望您的翻译或中国朋友告诉您这些词句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the literal and implied meaning)还是只告诉您跟英语对等的意思(the equivalent meaning)? C:您在中国是否遇到过一些因当地人使用英语不当而引起的不愉快经历?如有请举例说明。D:按照贵国的文化,人们在谈话中可以在何种程度上谈及对方的年龄、工资、婚姻、宗教信仰等个人问题?E:可否给中国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如何恰当使用英语提些建议?英语语用能力测试卷分卷一和卷二。 卷一是直接从何书问卷(PART ONE)选取了37题(原共有48题):第1到第8题,第11到第23题,第25到第33题,第35到第40题,还有第48题;(PART TWO)选取了3题(原共有10题):第7、8、9题。卷二则是从何、阎问卷中选取了16题(原共有20题):第1到第8题,第10到第15题,第18和19题。这些题目包括了语用语言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和汉英语用异同辨识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了便于调查后进行对比和略论,笔者在选题时保持了原测试卷的编号。 (二)调查措施与对象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两种渠道铺开:(1)以发放书面问卷的方式对在中国工作的NSs展开调查;(2)借助电子邮件(e-mail)向国外的NSs提出调查邀请。 调查的对象是不同英语国家的NSs,他们的第一语言应为英语。他们也许来过或当前正在中国工作或旅游,也许没来过中国;有男有女,年龄不一;借助电子邮件进行的调查对象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各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师。 (三)调查结果与略论 接受本次调查的对象其中英国有6名、美国14名、加拿大8名、新西兰2名、澳大利亚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加勒比海地区)各1名。这些NSs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15名主修过语言、语言学、教育学、美国文学等方面的学士、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的课程;除4个没注明他们的学位外,其他的都注明已获得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其中13人有硕士学位,3人有博士学位;27人曾从事过或正在从事教师职业。他们中有24人会说、写或懂得第二语言。 从上述反映的情况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以下一种较为可靠的判断,即他们所使用的是比较规范的英语,他们对英语的运用准则是比较熟悉的,再者他们的回答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才写下的,可信度较高。调查的对象有男有女,年龄不一,有二十出头的,有五、六十岁的,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因此可以推断出他们对该问卷的回答和评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对“跨文化交际语用问题卷”中的A、B、C这3个有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选择和态度问题的调查信息进行展示和略论,至于问题D、E和“英语语用能力测试卷”的调查结果将分文再论。 1. 问题A和B的回答与启示 31人对问题A作了回答,可归为3类:(1)25人(约80.6%)回答希望中国当地人以中国式的习俗跟他们打招呼;(2)只有3人(约9.7%)回答希望以NSs自己的习俗跟他们打招呼;(3)3人(约9.7%)作了另外的说明,其一说:“doesn’t matter to me”,其二则说:“I would like them to greet me in a custom that they feel comfortable with”,另一名则指出:“I would expect English-speakers to greet me according to English customs, bu,英语论文,英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