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训练措施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应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这已是国内外教学界的共识。文章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准则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论文阐述了使用该教材中应涉及的文化内容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训练措施。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休克; 无效交际; 概念意义; 内涵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人们之间的交际[1]。或者说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2]。这是在美国近二三十年才兴起的学科,还很不完善,但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因特网的普及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要求我们要成为善于跨文化交际的能手。 然而,对异文化的不适应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当人们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由此感到不适应以致经历文化休克是常见的现象。中国在校大学生虽然学习了十年英语,仍会感到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不少学生在和外国人交往时会提一些不适当的问题,即文化禁忌,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宗教信仰等,从而造成尴尬的局面,导致无效交际。为了避免无效交际和文化休克现象,外语教学不能仅仅注重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而应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操练。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会使得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因而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 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已是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全新版《大学英语》的主干教程-《综合教程》,编者明确指出编写这一教程采用每一单元设一主题的形式。主题选自当代生活中的重大题材。这样可以将语言贯穿在了解、思考、研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交际法的教学准则。 一、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准则和目标 束定芳、庄智象指出,英语基础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三个准则:一是实用性准则;二是阶段性准则;三是适合性准则[3]。实用性准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大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要具有实用性,要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联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阶段性准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准则,根据大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适合性准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和措施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关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或具有广泛性的内容,应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 另外,由于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英国学者提到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七大目标: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人们的行为无不受到有关文化的作用;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人们的言行受到诸如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和居住环境等可变因素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外语文化在通常情况下的常规行为;增强学生对外语中词及词组在文化内涵上的了解;提高学生用实例对外语文化进行评价并加以完善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查获和整理有关外语文化信息的技巧;激发学生对外语文化的求知欲,并鼓励他们与该文化的人们有所共鸣[4]。 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涉及的文化内容 胡文仲教授把文化内容分为五个方面: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联系、价值观念等[5]。语言交际包括词汇、习语、语法、语篇;非语言交际包括人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和副语言。交际习俗与礼仪包括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与送礼;社会结构与联系包括亲戚联系、朋友联系、同事联系和社区联系。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没有对教学的文化内容进行如此明确的指定,但从《综合教程》的单元主题的选择和内容来看,整套教材体现了胡文仲教授所说的文化的五个方面。编者注意到了所介绍的文化内容的层次性和一致性,教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比起以往的教材,文化内容比重增加了,《综合教程》每一单元都涉及一个主题,涵盖了丰富的词汇量和文化信息。每课都设了比重很大的文化要点讲解(culture notes)。因为《综合教程》一般用作精读教材,所以主题多偏重后两项文化内容,即社会结构与人际联系和价值观念,但科学教育方面的文章也为数不少。 《综合教程》又非常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语言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前者指词汇、语法等方面知识,后者指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听、说、写、译、交际等语言活动的能力。坚实的语言基础,即一定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知识、熟练的写作技能、国际上可接受的(universally accepted)发音等,这些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即“用语言交流信息”的能力,亦即交际能力。而文化内容的其他两个方面,即非语言交际以及交际习俗与礼仪则体现在几乎每篇文章之中。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训练措施 遵照交际法教学准则,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综合教程》的内容,可按如下措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教学: 1. 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语言的构成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对词汇含义的解释和挖掘也必然能体现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异同。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挖掘词语中重要的文化内容: (1)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异同,一种语言中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这些词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如Christmas(一册2A),spaghetti(一册1A),Halloween(一册2A),T-shirt(二册1B),blonde(1册5A)以及Valentine(一册5A),等等。有的源于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或风俗习惯等,如Renaissance(二册7A)、Frankenstein(1册3A),Noah' s Ark(二册7E),等等。英语中有些表示动物的名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则不存在。英语中swan(1册6B)可指才华横溢的诗人。因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到一只天鹅体中,而毕达哥拉斯寓言则有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之说。反之,汉语中的有些词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项,如阴阳、客气等。 (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书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受民族文化的作用,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如daffodil,象征着春天、欢乐,而它译成汉语是“黄水仙”,仅仅表示一种花卉,不具备daffodil的联想语义。其它的例子还有“Negro(一册1E)”与“黑人”、“shrug(一册2A)”与“耸肩”、“mandarin duck(一册6B)”与“鸳鸯”,等等。 (3)词语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 这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如green可能被西方人联想为“缺乏经验”,而汉语“绿色”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教材中就有词汇green hand(二册7E),意思为生手。教材中black tea(一册1E)不是黑茶,而是红茶,而black coffee译成中文应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则应译为strong tea。 (4)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 如marry(嫁娶)、cousin(表兄、表姐、堂弟、堂妹)等。 (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