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系大学生英语联系从句习得的问题和方式[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一、 引言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错误略论理论(Error Analysis)悄然出现并受到语言探讨者的追捧。根据该理论,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反映了他们对外语规则的适应过程。这和70年代前流行的对比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截然不同,英语论文题目,因为该理论认为应该尽量避免失误的出现。但是,对比略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错误略论过程中,没有对比略论的帮助,很难对学习者的失误进行全面的分类和解释。可见对比略论和错误略论各有所长,应相互补充。笔者作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发现失误频出,其中联系从句的失误尤为突出。为了弄清其联系从句使用的特点,本文将对大学生联系从句使用的频率、错误率及失误类型作具体的研讨。
  二、术语的界定
  言语失误有很多种分类措施,Richards(2017)将其分成了语际失误(interlingual errors)和语内失误(intralingual errors)两大类。语际失误是指由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失误,语内失误则是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由于不完整学习等原因导致的失误(Richards,2017)。本文拟根据这一分类标准来略论失误产生的原因。
  三、探讨措施
  1.探讨对象。本探讨选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的两个子语料库中由“which”引导的联系从句作为探讨对象,这两个子语料库分别是语料库st3和st4,各有20万单词的学习者语料。其中,st3是大学1-2年级非英语系学习者的作文,而st4是大学英语3-4年级非英语系学习者的作文。
  2.探讨过程。笔者使用windows的查找搜索软件,搜索含有which的所有句子并人工进行筛选,找出其中的联系从句计算其总量,得出使用频率。然后,笔者对这些句子进行略论,找出联系从句相关错误,计算总量,判断失误类型,计算失误频率。
  四、探讨结果
  1.使用率与错误率。在st3中,联系从句的使用总量为274句,在st4中为415句,其使用率分别为1.37句/千词和2.07句/千词,这比起英语国家的16句/千词要小很多。不过随着学习者经验的不断积累,联系从句的使用频率也随之增高。探讨还发现,联系从句失误总量在st3中为75,占该语料库中联系从句总量的27.3%;在st4中为102,占该语料库中联系从句总量的24.5%。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尽管失误率在两个层级中都总体偏高,但随着学习者英语学习时间的累积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联系从句失误总量有明显下降。
  2.失误类型。笔者在对其失误进行略论后,找到六种失误类型,分别是人称数失误、搭配失误、联系代词选择失误、时态失误、语态失误、句式结构混乱。这六种失误在st3中的总数分别为22,17,3,4,2,27;在st4中的总数分别为28,24,6,7,5,32。
  探讨发现,人称数失误、搭配失误与句式结构混乱占失误中的绝大部分:它们的总比例在st3和st4中分别为87.6%和82%。而且,不同类型的失误在不同语料库中的分配比例惊人地相似,也就是说,随着学习者学习经验的累积和英语总体水平的提高,英语毕业论文,其失误类型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3.失误原因。
  (1)语际失误。在以上的这些失误类型中,人称数、搭配、联系代词选择和时态这几种失误都应归入语际失误,因为在学习者的母语——汉语中,没有人称数的搭配及联系代词这些概念。在搭配联系和时态的使用中,英语和汉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他们的母语对其目标语的掌握有负面作用,即负迁移。
  (2) 语内失误。语态失误和句式结构混乱这两类应归入语内失误,因为这是由于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规则掌握还不够成[第 网专业提供论文/和/论文的服务,/www ..nEt]熟和全面,在对某一种规则进行总结和归类时,错误地把一种规则的应用扩大到了不该用的地方。
  五、结论
  笔者在上述略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学习者的联系从句使用频率较低,存在着回避现象。但随着学习者经验水平的不断增加,回避现象有所缓解。2.在探讨的联系从句中,平均失误率为25.9%。随着学习者经验的增加,失误率会相应下降。3.联系从句失误可分为六类,其中人称数、搭配与句式结构的失误占失误总数的80%以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上结论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联系从句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学习者常犯错误的地方,正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引导老师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找出规律和措施,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Error analysis, inter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a review.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