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探讨的近况综述略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略论解决问题能力”。当前,口译理论和教学探讨呈现出学科融合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涉及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领域(张威,2017b:13)。其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er Training,CAIT)作为口译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探讨日趋增多。
  20世纪80年代是国外CAIT探讨的起步阶段,到了90年代中期,该领域的探讨逐渐兴起。最近十年的探讨囊括了计算机辅助口译培训、专业口译训练软件的研发和远程口译教学等。波赫哈克(2017:222)认为,在课堂教学和自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技术会毫无疑问地对口译教学产生强烈的反响。国内在该领域的探讨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燕(1999:3)首次提出了口译教学必须要通过计算机和现代化语言实验室的设施才能强化口译训练质量的观点。1996年在厦门首届口译研究会上,学者们讨论了“我国口译教学的近况和主要问题以及口译教学改革的设想”(穆雷,1999:95)。2017年在四川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中,“口译与技术”的议题受到广泛关注,会议首次设立“口译与技术”分论坛,“力图反应口译与技术的联系以及口译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任文、杨平,2017:30)。此后,有关CAIT探讨的论文不断涌现。
  2 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探讨近况
  2.1 数据来源及略论
  本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口译教学”为关键词,以过去十五年(19993013)刊登于国内南大版(CSSCI)和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为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涉及CAIT探讨内容的核心期刊论文共36篇,以此为基础略论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探讨的近况,为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这36篇文章主要来自外语类核心期刊,其中,《外语电化教学》(14篇)和《中国翻译》(6篇)的刊载量较多。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虽有关注这一探讨领域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
  考查相关探讨的历时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在过去的15年间,本领域的探讨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前10年(1999-2017)共有论文11篇,每年仅约为1篇,占总数的31%;后5年(2017-2017)共有论文25篇,年均5篇,占总数的69%。由此可见,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期,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探讨较少,之后发展缓慢,并伴随着小幅波动,2017年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尽管国内外语教学与探讨界对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总体而言,探讨数量仍然偏少,关于计算机和新兴翻译学科中口译教学的结合仍然需要更多的探讨和研讨。
  根据检索到的36篇论文,笔者将其概括为教学模式、教学措施、技术工具、自主学习、语料库开发五个探讨主题,在五个探讨主题中,教学措施类文章最多(13篇,占36%),而机辅口译自主学习类文章最少(1篇,占3%)。教学模式类文章占22%,英语论文网站,技术工具和语料库开发类文章相当,各占19%和20%。数据表明,教学措施和教学模式是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探讨的重点,而技术工具和语料库开发作为技术和教学结合的重要因素也受到较高的重视。口译的自主学习与信息技术结合是较新的领域,当前在此方面的探讨论文较少。
  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论文中所使用的探讨措施和探讨对象也各有不同。探讨对象涵盖了理论、教师、学生、软件、网页、语料库以及模型,而探讨措施则包含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探讨法、定量略论法、定性略论法和个案探讨法。探讨者对不同的探讨对象采用的措施各不相同,要么采用单一的探讨措施,要么同时采用多种探讨措施。其中,以定性略论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探讨措施的论文较多(25篇),其次是文献探讨法(12篇),而使用了个案探讨法(4篇)、问卷调查法(4篇)、定量略论法(5篇)和实验法(5篇)的论文较少,多数论文都是多种探讨措施交叉进行。
  2.2 各主题探讨评析
  2.2.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成需要有三个关键要素,英语毕业论文,即教学理论、教学环境和教学框架。计算机辅助口译的教学模式应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充分适应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环境,搭建起口译教学的结构、程序和框架。
  国内关于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模式方面的探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从理论到实践。以认知学习理论(朱建新,2017:62)、任务型教学理论(王静,2017:34)、建构主义理论(郁俊玲,2017:49)等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计算机环境和口译学习的特点,设计“译前、译中、译后”的口译教学模式。二是进行对比归纳。将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创建以“人机结合、开放式、协作式、虚拟社区”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秦勉,2017:49)。三是先进行实验,再从实验中总结出适合机辅口译教学的模式,如刘进、许庆美(2017:66)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较,提出了以“两前提”(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和“七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介、措施、环境和评价)为主的立体式口译教学模式。
  2.2.2 教学措施
  国内对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措施的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从宏观层面研讨,譬如探讨历史、取向、环境、策略等;二是从微观层面略论,譬如商务口译、外交口译、记忆训练、数字口译、口译笔记、视译、跨文化知识等。
  从宏观层面看,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探讨者对教学措施的探讨体现了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丰富的特点。首先提出了语言实验室拥有“语言风格再现、创造同声干扰和临场感、加大训练量”的优势,口译教学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语言实验室这个综合教学媒体的特殊环境才能强化训练效果(张燕,1999:3)。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口译教学在本科生、探讨生、民办高校以及非英语系学生各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