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复《天演论》开场白为例浅析翻译的美学意义[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拟从翻译美学角度切入浅析翻译“形合”与“意合”这一永恒命题。翻译的经验科学性质决定翻译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必将重视译者翻译实践及读者反馈,目标读者不同,译文倾向也不同。同时结合严复《天演论》开场白翻译,略论严复如何结合汉语言特点,根据目标读者来调整和定位自己的译文,在“信达雅”三点论中贯彻接受美学思想。从而看出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通过译文向读者传达思想、施加作用的过程。最后,文章还陈述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局限。

关键词:翻译美学; 经验科学; 信达雅

一、 翻译美学的理论探微
  译文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是翻译探讨的一个永恒命题。译文是“形合”好还是“意合”好?翻译应“归化”还是“异化”?是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这诸多问题均反映了译者们对翻译“文”、“质”联系的不懈探究。刘宓庆教授认为,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建基于翻译经验(translation experience),即实践经验和对实践经验的观察(observation)、剖析(analysis)和概括(generalization)是经验科学的基础。(刘宓庆,2017:15-16)
  首先,将翻译学定义为经验科学,决定了其对大量实践经验的仰赖,决定其必将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纵观漫长的翻译史,英语论文范文,早期翻译仅仅作为一种技艺和社会交际手段,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非常有限。直至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后半期以来,科技飞速发展,语言接触突破了宗教和外事的狭窄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大大增强,语言科学也突破了语文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窠臼,进入了多学科化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翻译的语言学派则试图采取与文艺学派不同的探讨措施,在重感受和主观体验的翻译实践基础上引入科学与哲学思辨,努力构建翻译的理论框架,甚至还提出机器翻译的设想。
  其次,翻译学的经验科学性质也表明这一学科没有既有的公式定理作指导,需要在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诚然,语言学家们对翻译学做定量略论的科学性尝试是大胆、可贵的,但考虑到翻译学自身的学科特点,纯理性与科学的途径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翻译过程是指译者据自己对源语的解读将原始信息转化为目标语文本的过程。译者作为一个文化中介,除了遵循一定的翻译准则和技巧外,其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甚至时代背景和政治气候都会对翻译活动产生作用。现代的翻译理论还探讨读者对译文的接受与认可度,即所谓“接受美学”。如果说,“一百个观众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一百个译者∕读者眼中,也同样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文艺著作如诗歌、小说、散文等的翻译尤为如此。因此,翻译过程实则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含有诸多非表象和情感的因素。好的翻译,既要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与忠实性,又要达到适度的美学观感,故而我们说“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刘宓庆,2017:18)。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正是我国翻译理论的基本特征。译学与美学之缘,积久而著,二者之间这份情缘因汉语的审美特质(感性特质),永远不会缘尽情疏,端赖我们精心培育和阐发。”(刘宓庆,2017:217)刘教授的此番评述,极好概括了汉语语言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第一句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汉语重主观感受、重意合,重意象和意境的综合审美体验。我国翻译史上的译论,大抵都是对译文的美学探究或评述,而且主要集中在内容与形式的美学命题上。基于此,构建了翻译美学,即“应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略论、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与接受者的联系的探讨,对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的探讨,对翻译中审美再现手段及翻译美的标准的研讨,等等。”(刘宓庆,2017:221)本文拟结合严复“三点论”及其译文,从接受美学角度试析翻译中的美学考量。
  
二、 严复的用心
近代中国最有名的翻译理论当推严复的“信达雅”三点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规。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王佐良,1989:40-4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