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主体对文本材料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过程。是主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系统的阅读实践,学生可以逐步扩大词汇量,积累语言知识,进而加深文化积淀。《英语阅读》是英语系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听、说、写、译能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与辅助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探求《英语阅读》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教学措施;阅读能力
一. 《英语阅读》教学的误区 近年来,高校英语系《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两大误区。一种为:"教师通篇讲授式"。在这种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对学生进行语言语法知识输入。主要是将文章内容进行语法分割,注重单词、短语、习语、 句型等,通过讲解词汇,略论语法,难句翻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略论课文内容等进行教学。遵循此类教学措施的教师初衷是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有悖于《英语阅读》的教学大纲,制约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作用语言习得成果。另一种为:"学生自由阅读式",即在课堂 60%以上时间内,教师只是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内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回答课后习题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主体,将学生课内时间阅读量最大化,在实质上却使《英语阅读》的课程设置失去意义。 二. 对于《英语阅读》教学措施的思考 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对广大英语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心得,在教师课堂角色定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材与课外读物的甄选、动机心理学与阅读导入环节、阅读与写作能力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1) 教师课堂角色定位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单一,疏于变化,只是讲授课文和组织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主要凸显"知识传递者"角色。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教学,自主理解、感受和获得知识,启动思维,逐步在英语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略论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切实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影响,根据不同的教学步骤,真正实现"课程设计者""教学组织者""学习能力培养者""学生获取知识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成果评价者"等多角色合理、及时转换。在传统阅读教学的"学生接受式学习"基础上,英语论文范文,引入"探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系重要的教学目标。近年来,教育部对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提出进一步要求,侧重培养学生快速浏览和查读能力,以及正确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在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英语阅读策略与技巧的点播,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措施。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系统加入根据标题推测、紧抓关键词与主题句、略读、查读等技巧。并帮助学生摒弃阅读中出声读、逐字读、指读、频繁回读等不良习惯。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广大教师应将阅读策略与技巧的教学系统化,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教材与课外读物相结合 阅读教材的适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提倡选择 "真实的语言材料输入" ,及巧妙地将不同题材的真实语言材料引入教学当中,增加课堂信息含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此,广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甄选教材并搜集与教材互为补充的阅读材料。实践证明:在教材选择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功能。此外,英语报刊、名著选读也是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在使学生了解英语写作风格与行文特点,涉猎广博的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感受纯正外语的魅力。 (4)动机心理学与阅读教学导入环节相结合 阅读是一种读者对视觉输入的文字材料进行构建的心理过程。因此,现代动机心理学对阅读教学同样有指导意义。学生的阅读心理普遍存在个体异同,但大部分的学生都存在阅读动机。因此,教师应善于找到学生阅读动机的心理激发点,抑制消极阅读的心理因素,促进形成积极阅读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成为阅读主体,形成优良的阅读思维品质。根据阅读是人脑中新旧信息影响的过程这一心理学论断,我们可以在阅读活动展开之前,引导学生回顾、提取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信息或教师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阐述,引起学生好奇心,对阅读活动进行心理准备,进而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测与联想。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人文、地理、历史、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课前,教师也可以针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搜索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开展从已知导入未知的良性阅读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