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运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意义[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苏联的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存在过多、过细、过窄的问题。近年来,俄罗斯本科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运用型人才,不断提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要、时代特点与国际发展趋势设置专业,突出了新兴的、跨学科的、科技方面的、生活服务方面的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我国高校应借鉴俄罗斯经验,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动态平衡。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4-0064-05
  一、运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运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对象
  运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关注最多、讨论最热烈、发展最投入、社会最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运用型人才培养具体探讨运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内涵、素质要求、质量标准、培养模式、保障体系和实践机制,力求揭示出运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和规律,构建运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和实现方式。
  (二)运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运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为实现运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围绕此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对运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
  运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第一,运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运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具有支持运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完成该目标的功能,同时也随着运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二,运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运用型人才过程中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与学校中的非教育教学活动无关,除非这些活动与培养过程发生了联系,如科研、生产与教学的结合。第三,它是一种培养运用型人才的标准样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范型性,因而具有可重复可操作性。当然,它会因各个学校对运用型人才的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一些不同,但本质的内容不会改变。第四,它主要包括运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运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途径以及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教育过程中所培养的人才基本规格的准则规定,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高等院校要从社会的需求出发,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科学准确地定位,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这关于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合理的教育制度、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科学地组织管理教学过程,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影响。
  (一)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俄罗斯高等学校应该科学准确地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从对国家的依赖更多地转向对市场的依赖,市场对高等教育的介入与参与也会日益扩大。因此,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同科学探讨与生产实践更紧密地结合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有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科学探讨功能,同时还有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科技成果的服务功能。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中心,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将越来越突出,俄语论文,社会、家庭、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认同和评价,都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高等教育所提供服务的质量、数量和类型,主要表现为提供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科技成果、智力支持等。因此,在21世纪,一方面,教育、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速,高等教育必须在服务社会经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是既懂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难题,具有运用探讨和开发探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必须主动地融入生产实践,要把科学探讨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俄罗斯运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历程
  (一)苏联时期
  战后,苏联进行了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培养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政策。战后的美苏对抗又正好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本身也要求苏联进行相应的高等教育改革。为此,针对以前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过多、过细以及科技含量不够等问题,苏联在1954年、1958年、1963年和1971年等不同时期进行了多次有作用的高等教育改革,把改革学校的教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1.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
  1954年苏联政府在重新审定高等学校专业后,将专业设置总量从660个减少到274个。但在减少的同时,专业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整个50年代尤为重视核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专业,60年代加强了经济、建筑等方面的专业设置,而到了70年代专业数又增加到400个。其中自动化控制系统专业、运用数学专业、电子计算机设计和生产专业等发展特别快。这里以1956年和1975年苏联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为例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专业变化(见表1)。
  从表1可以知道,1956-1975年苏联高等学校设置的专业增加了107个。其中,工科电子与电气类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增幅最大,其次是财经类和工科化工类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增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原来的专业进行再细化,如原来的电机与电器专业被细化为电机和电器两个专业;另一种是设置新的专业,如工程电物理、热工过程自动化、信息测量技术等专业。两种方式中后者居多。
  随着专业设置的变化,课程的门数和结构也相应作出了调整,而调整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总门数,二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除减少课程的总门数的做法外,在基础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上,则不断减少专业课的分量,加强基础课的教学。例如,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56%,专业课只占30%;哈尔科夫工学院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80%;列宁格勒工学院的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1%,专业基础课占50%,而专业课只占11.1%。据统计,这一时期苏联高等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由于削减了专业课分量,基础课知识总量增加了32%~40%。   至于如何合理地安排三种课程的比例问题,各高等学校的做法往往是以模拟专业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基础来确定,直到1978年一个相对正式的决议将这些经验加以固定,这就是《对于完善专业培养的计划工作和改进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在国民经济中的使用》决议。其内容涉及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对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将担负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等。
  2.将教学引向实际应用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联系,二是加强教学与科学探讨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
  1958年苏联通过了《对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学》。此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接近实际生活、接近生产;高等学校与实际生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应取决于专业范围、学生成分、民族和地方特点;应调整全国高校网,使之靠近生产,设立工厂式高等学校,俄语论文范文,或高等学校附设工业公司和车间,由学生生产产品。1963年苏联通过了《对于进一步发展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及改进专门人才培养和使用办法的决议》,要求克服人才层次和专业同实际脱离的弊病,要求改进高等学校高年级学生的生产劳动和生产实习,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提供相应的岗位,使之获得工艺学、经济学和组织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并强调加强学生的独立活动以使其更积极地参加科研工作。1964年苏联又通过了《对于进一步开展高等学校科学探讨工作的决议》,正式将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作为国家科学探讨工作的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这又强化了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联系。1971年苏联通过了《对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方法的决议》。《决议》在认为某些高校毕业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不符合提高了的科学和生产的要求基础上,责成有关部门改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其准则是使高等学校的整个教学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学生一般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习和实习,改进高等学校学生的生产实习,包括使其有固定的公司、生产联合体、科研和设计机构作为实习基地。
  (二)当代俄罗斯时期
  俄罗斯高等学校改变过细、过窄的专业划分,力求使之适应市场经济。表2和表3分别显示的是1987年苏联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改革时批准公布的专业类别及其数量与1994年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中专业分类目录的专业数发布情况,把两表相比较能清晰地反映出俄罗斯高校专业设置的变化状况。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1994年的专业设置改革,一方面仍然保存了重视工科的传统,工科专业所占比例达52.5%;另一方面增加了跨学科的自然与技术、维护、生态学与自然利用和生活机能保安等四个大类组,同时将原来的“普通经济”和“工程经济”合为“经济学与管理”,原来的“动力机械制造”与“动力工程”合为“动力与动力机器制造”,原来的“电子技术”与“无线电技术与通讯”合为“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与通信”。很明显,专业设置改革突出了新兴的、跨学科的、科技方面的、生活服务方面的和生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而这些专业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如“维护”类组中的专业设置包括:日用无线电电子器具的维护、日用仪器的设计与维护、日常生活与服务领域的工件设计与工艺、社会一文化的服务与旅游、家政学等。
  四、俄罗斯运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意义
  面对新世纪,我国各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高校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借鉴俄罗斯高教改革的成功经验,思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与途径,已成为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改变人才培养观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迅速发展。但是,在学生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与精力投入则有所不足;师资队伍也未能相应加强,生均教学条件有所恶化;教学改革进展缓慢,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的危险。因此,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亟须强化质量意识,把学生培养同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同时,应注重长远利益,克服盲目适应短期社会需求的弊病,淡化普通教学目标的功利现象,培养基础知识厚、创新意识强、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本科生。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发展我国高等教育。
  (二)培养运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运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高等学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科学应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运用型人才。此外,要注意培养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规格;培养目标应是动态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调整。
  (三)根据社会需要、时代特点与国际发展趋势设置专业
  第一,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0急需的金融、法学、贸易等类专业,以及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第二,积极建设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学科专业;第三,保证并加强国家艰苦行业、国防军工以及部分基础学科专业;第四,鼓励打破学科壁垒,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专业设置或交叉学科专业的试点。
  (四)改变人才培养的措施与途径
  加强高校与公司的合作。高等工程教育要求工程师掌握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能力。要培养这样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单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高等院校正在努力探究与工业公司建立各种合作关系,但总的来讲,校企双方的联系与合作还很不够。因此,要大力开拓学校与公司界和国民经济其他重要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渠道,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动态的平衡。
  [责任编辑:初祥]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