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下的德语中动态构式探索[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动态构式(以下简称中动式)是西方语言中业已边缘化的特殊句法构式之一,其主动态句法形态下可以附带被动、状态、评价、泛指、情态等多种语义表达,并在语用中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能产性。仅从传统语法角度来看,德语中动式相比于常规反身句式表现出许多特殊性,其传统语法的常规解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中动式的特殊性更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困难,容易引起与其他类似构式的混淆。如何更好地解读、理解德语中动式已成为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针对这种特殊句式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早在上世纪中期,语言学家们已经开始系统地关注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并不断提出可行的解释方案。其中以八十年代乔姆斯基主导的生成语法流派旗下的管约理论堪称经典,为语法探讨提供了新的利器。但是再成熟的理论亦有其局限,单一视角的探讨难免留下盲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兴的各个语言学流派似雨后春笋般出现,彼此间相互取长补短。而德汉语言对比,也随着近年来日益兴盛的跨文化科学探讨不断发展起来。以跨理论和跨语言为代表的多重角度探索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语言学探讨趋势。在前人的相关探讨成果基础之上,本文对德语中动式继续展开多重视角探索,并试图分别从跨理论和跨语言两个角度回答以下两类问题:其一,在探讨像德语中动式这样的特殊句式时,从传统的单一理论出发往往会遇到一批难以解释的问题,对此我们该如何综合应用多重理论来解决这些难题?其二,在跨语言视角下,寻找德语中动式与母语中近似句式的相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德语特殊句式,那么德汉中动句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共同点呢? 在通过传统语法理论对德语中动式的两个子类别及其语法语义特征进行总结略论之后,本文借助生成语法管约理论对德语中动式加以近一步剖析,进而为传统语法层面遗留的难点提供重新略论:德语中动式是一种类似被动式的特殊句式,需要隐藏(饱和化)动词主语域外论元,并将可能出现的宾语域内论元移位到屈折语最大投射的主语位置,藉此削弱了动词本身的事件表达特性,并赋予其新的语法语义特征;中动式动词后跟随的中动标志‘'sich"既非包含题元角色的动词论元,也非词汇要求的准论元,而应归类于谓语动词携带的一类粘着语素,是一种特殊的中动用法。诚然,在管约论范畴内的中动式探讨仍然遗留了一些问题,如中动粘着语素的格授予,中动式状语强制出现的理据性以及中动句变体成因等等。关于这些难题本文尝试在形式语法体系之外,借助功能语法体系中的Goldberg构式语法,从另一理论视角寻找答案:把中动式诸多特殊现象的理据性问题交给比词句个体单位更高一级的单位--构式来回答。 在对德语中动式本体进行探索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加深对德语中动式的理解,本文还涉及了一批同类比对。除了与德语中动式相近的三类德语构式:非致使构式,反身动结式以及反身ACI构式等进行对比之外,本文着重对德汉同类句法构式进行了跨语言对比。在以往为数不多的德汉跨语言对比文献中,侧重点往往倾向于强调德汉相近句式的不同,本文则创造性地指出了德语中动式和汉语典型中动句“V-起来”中的相通之处:无论是中动式标志的句法地位,还是句法特征的词汇化进程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无论是对德语中动式的理解接受,还是对今后的德汉语言比对探讨而言,都具有相当的意义。 此外,在当下广为倡导的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下,本文的探讨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在今后的语言学探讨中尽可能地寻找目标语言与母语的构式共同点,能够极大地为外语学习者掌握新的陌生语言现象提供便利。综上我们可以确信,一项语言学探讨不应拘泥于一套系统,而更应从多重视角,如跨理论、跨语言的角度来进行。这样可以使探讨变得更科学更完善,更能在理论和实际运用中找到新的突破。

【关键词】:中动式 多重视角 管约理论 构式 语言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3
【目录】:

中文摘要3-5

英文摘要5-7

德语专业论文德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