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论文的探讨源于中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现实之需,意在研讨留学生如何在与本文化有着较大文化距离的异文化环境中提高跨文化能力。本论文以跨文化学习理论为纲,以人际距离理论为目,通过回收的近300份调查问卷和对14名留学生的两次追踪访谈对留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对人际距离的适应与学习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探讨和量化与质化略论,挖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积极与消极体验的深层次原因,从学术角度实施对这一群体的指导与关怀。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束语、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 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立题和相关的探讨历史与近况,在此基础上确立本论文的探讨对象、探讨目的、探讨任务、理论基础、探讨措施以及材料来源。 在第一章,我们以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社会语言学等领域对于人际距离的论述为基础,讨论人际距离五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文化距离、社会距离、心理距离、语用距离和身体距离)及其关系,建立我们的人际距离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略论了人际距离的重要属性和主要功能,然后从非言语层面和言语层面讨论了人际距离几种主要的体现与调节方式。最后,我们将人际距离理论与“权势”/“平等”准则和礼貌准则加以比较,认为:距离理论对人际交际行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从某种程度而言它是人类交际行为的一种更本源的解释体系。 第二章重点研讨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跨文化学习理论。通过对跨文化探讨中三个核心概念(跨文化性、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态度)的研讨,我们认为:跨文化性是跨文化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而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学习的目标和结果,跨文化态度则是保证成功有效的跨文化学习并获得跨文化能力的前提。真正的跨文化学习除了需要理解异文化的取向体系外,还需要反观本文化的取向体系,在两种文化的相互观照中提高跨文化能力。 第三章和第四章为实证探讨部分。在第三章里,我们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生活世界”概念出发,以第一章所建立的人际距离理论为依托设计调查问卷,分别考察了生活在中、德两个生活世界的不同场景中的近300名中国学生的人际距离观念与行为,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略论软件SPSS对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量化略论与检验,重点从体距行为、体触行为以及姓名称谓和称呼代词等方面对中国学生在中、德两种文化环境中的非言语层面和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观念和行为作了比较与讨论。我们发现,在中国留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与场合,跨文化学习效果明显,其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程度比较大,而且这种改变是趋向于异文化标准;而在他们比较生疏的情境,其观念与行为方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然趋向于本文化的标准,跨文化性在这里更多地体现出负面作用。在作用留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诸因素中,文化和语言上的异同是造成留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兴趣爱好异同和社会地位异同;相比之下,年龄、性别、宗教派别、专业行业及政治观点等方面的异同对留学生的人际交往作用不大。 在第四章,我们结合人际距离理论、跨文化学习理论,通过访谈法与建构法对14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文化环境中对人际距离的认识与学习过程作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质化略论。通过个案略论和综合比较我们发现,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建立的主观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不管这种变化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都是跨文化学习的结果。跨文化学习方案并不是建立在现有的对于异文化的单一信息之上,而是还需要异文化的语境。但是仅仅将学生置于异国他乡也并不能使他们快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学习并从而获得跨文化能力。从本探讨的角度和结果来看,跨文化学习应当成为德语教学和德语培训的核心,所以我们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文化中克服文化距离、社会距离所造成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适应异文化环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我们对整篇论文的探讨成果加以总结,指出本论文探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意义,并指出本论文的局限和尚待今后探讨的方面。 总结本论文的探讨,我们认为,跨文化学习是以本文化中的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异文化环境中的异同过程中提高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人际距离理论可以为我们的跨文化学习与培训提供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创新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在本论文中以前人在各学科领域对于距离现象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检验为基础,尝试建立一个系统的人际距离理论。并通过与“权势”/“平等”准则和礼貌准则的对比,认为距离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我们使用距离准则来解释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的人际交往,在跨文化探讨以及中国留学生探讨领域均属初次尝试。 (二)在对跨文化学习理论的研讨中,我们接受Wierlacher及钱敏汝等对于跨文化性的理论观点,分别对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量化略论和质化略论,以发现留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积极与消极经验。我们论证了跨文化在跨文化学习中避免、化解和排除跨文化性负面作用的积极影响。本文的探讨为学界对于跨文化性的研讨从另一角度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进一步充实了跨文化探讨的理论与实践。 (三)从措施论上而言,在量化略论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社会科学统计略论软件包SPSS;在质化探讨中,我们采用主观理论探讨中的访谈和建构等措施。笔者认为,SPSS以及结构图等新工具的创新性尝试,能够为我们的跨文化探讨提供有说服力的略论。 (四)通过对留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使本项探讨的参与者对德国强调个体、重视距离的传统有一种主观上的准备,以避免进入异文化时产生文化休克。目前我国的留德人员培训主要局限于德语语言的培训,较少涉及中、德文化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异同。因此,本论文的探讨成果将为我们的留德人员培训和德语教学提供一种参考。而且,我们的讨论和探讨结果也可以为德国的高校管理部门和外事部门以及中国负责留学生工作的驻外机构提供一种参考,使他们对中国留学生的管理更加有的放矢。 |